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树中职生文化自信
编辑:admin 日期:2018-11-27 09:32:24 / 人气:
由此可见,和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无疑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折射的是中职生在性格、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情感心理、责任担当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缺乏信心,对人生感到迷茫,甚至有些家长也抱着送子女到中职学校混个毕业证的心理。那么,如何弥补这些中职生存在的一系列短板,培养他们健康的爱好、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笔者以为,还是要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从往哲先贤、近代才俊的著述中寻找精神食粮,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国民的精神脊梁,汲取生存智慧。
当前,我国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篇目,而中职教材中古诗文只有十几篇,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也应该尽快跟进,从祖先留给我们的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找寻治病良方。比如,儒家要求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就是加强个人德行与操守修炼,做一个品行高尚、志趣高雅的人,也就是德才兼备的人;“齐家”即当个人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之后,才能养家糊口、孝敬长辈、抚育幼小,并由养好一个小家,到“德被乡邻”。赋予其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即要学生成为一个有一技之长、真才实学的人,同时能养好小家,才能顾及大家,才能肩负时代的使命,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
与此相同,孔子智慧的思考、老子辩证的思维、庄子的豁达,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取向,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的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以及《诗经》《论语》《孟子》《楚辞》《史记》《唐诗三百首》《宋词》等,从历代先贤文集中选择篇目作为课文,能够培养学生的胸怀情操,让他们懂得感恩,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具有报效国家的思想。
也许有人担心,中职生学习这些篇目是否有难度,甚至影响他们对技能的掌握?其实,考试的难度可以降低,而且,学习不全是为了考试,学了不一定就非得要考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弥补中职生文化短板,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作者系湖北恩施市职业中专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7日第11版 版名:职教周刊·教改探索
上一篇:公共文化空间之美从哪里来下一篇: 将中医药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以文化推动经济 探索发展新模式09-01
- 2018中国(北部湾)海洋经济文化发展论坛在防城港市隆重举行08-28
- 日本爱知县推出新招宣传本地文化 忍者和小朋友一起做体操08-27
- 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做文明有礼天津人08-17
-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推动十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08-13
- 以红色文化资源 为老区“塑形”“铸魂”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