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培:大运河河南段文化带建设与运河文化的传承发展

编辑:admin 日期:2018-11-30 08:51:41 / 人气: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的生命线。规划建设“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后、深入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又一重要创举。隋唐大运河河南段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运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发掘河南运河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河南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作用,并在规划建设“中国大运河文化带”过程中彰显河南运河文化特色,对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以及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运河河南段在中国运河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大运河体系中, 大运河河南段无论是在中国运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还是在其辉煌和衰落时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 中国运河开创性成就的集大成者
中国运河文化萌芽于河南,中国早期运河实践也在河南。一提到古运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邗沟,并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其实,鸿沟的开挖时间比吴王夫差主持开挖邗沟的时间(公元前486年)还要早。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以前,鸿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理由有二:一是《史记•河渠书》云:“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大禹疏浚九河后,自荥阳开渠引河,与济、淮等相通,形成连接宋、郑、陈等地的运道。二是清人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指出:“至定王五年,河遂南徙,无他,河水之入鸿沟者多, 则经流迟贮,不能冲刷泥沙故也。宿胥之塞,实鸿沟致之。”
鸿沟的开凿,不仅最早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而且成为中国运河文化的重要源头。通过鸿沟将黄河与淮河之间的主要河道连接起来,使河南成为全国水路交通的核心地区。此外,在开凿和维护隋唐大运河的过程中,隋唐运河河南段不仅开创了应对多种情况的治水理论和治水方略,而且最早成功运用闸、坝、堤、堰、弯道等建造技术,巧妙地解决了跨越黄河水系以及不同河流自然环境下的水源、泥沙和洪水等问题,为后来的京杭大运河的泥沙治理问题积累了经验。
(二) 中国大运河的杰出代表
虽然中国古代至少从东周时期就开启开凿运河的历史,但大多是局部的地方水利工程且多以军事征伐为目的。而以洛阳为中心和枢纽的隋唐大运河不仅首次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而且成为中国古代特别是隋、唐、宋时期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唐时期,关中地区“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 ,这就需要从黄河下游、河北平原和江淮地区等物产丰富的地方调运粮食和其他物资。为配合漕运, 隋唐时期在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沿线修建了洛口、黎阳、回洛等多个粮仓。其中,回洛仓仓城的仓窖数量多达700座左右。全长约2700公里的隋唐大运河是的京杭大运河(1794公里)的1.5倍。作为庞大农业帝国的生命线,隋唐大运河的年漕运能力曾多达七八百万石。
作为隋唐大运河和北宋运河的重要枢纽,开封等地厚重的运河文化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汴河既是开封赖以建都的生命线,也是东南地区物资漕运东京的大动脉。不仅为京城的物资供应提供了有效保障,而且为北方边疆军事需要提供了重要保障。北宋时期,长年穿梭在汴河从事漕运的纲船多达6000艘。每年通过大运河由江南运到开封的粮食,一般都在五六百万石,最多的时候达到800万石,超过唐代的漕运量。由于汴河沿线往来舟船、客商络绎不绝,临河自然形成众多被称为“河市”的交易场所,其中东京(今开封)河段的河市最为繁华。
(三)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
隋唐大运河不仅是首次贯通南北且规模空前的全国性运河体系,而且是服务于统一的中央政府的航运通道。与京杭大运河相比,隋唐大运河更能代表鼎盛时期中华文明。隋唐大运河不仅为隋唐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开封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国家战略储备,而且凸显了大运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与军事功能,对进一步强化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兴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鼎盛局面的形成以及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重要基础。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真实地描绘了北宋时期汴河上交通运输繁忙的景象。
(四) 中国运河文化资源的重要宝库
与京杭大运河相比,隋唐大运河的河南段具有更加深沉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由于黄河的多次改道与频繁泛滥,导致隋唐大运河的大部分河段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甚至在黄河故道的地下六七米深处,不少地方至今仍能找到一些隋唐大运河的文化遗迹。已经发掘的黎阳仓、回洛仓、含嘉仓以及相关河道、河堤、码头、桥梁、水工设施等遗址遗迹,充分体现了大运河河南段遗产类型的多样性,而且彰显了大运河河南段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历史地位和突出的文化价值。
二、大运河河南段文化带建设应突出的几个亮点
大运河河南段沿线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集聚区。河南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布局中要尽可能凸显一个核心,构筑两条轴线文化带,打造三大节点古都城市,塑造多个古城镇文化示范区。
(一)突出洛阳在大运河河南段文化带中的核心地位
洛阳是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枢纽。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文化契合度最高的区域。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依托最新考古发现,进 一步扩大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建设规模,建设含嘉仓考古遗址公园和回洛仓遗址公园,进一步加大对定鼎门、应天门、明堂、天堂等隋唐洛阳城考古发现的保护与展示力度,打造以运河故道和洛河为主体的洛阳市环城水系,着力将洛阳打造为国家大运河文化带首批示范城市。与此同时,还要抓住“一 带一路”建设的新机遇,着力将洛阳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争取在河南乃至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发挥更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 着力构建两条轴线运河文化产业带
大运河南段以通济渠为轴线串起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等古都,北段以永济渠为轴线串起卫辉、浚县、道口等古城镇,构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交汇点的“人”字形双轴线。为此,南轴线文化产业带建设,要以“大数据产业发展暨郑开科创走廊建设”为契机,重点突出古都风韵,尽快恢复郑州至开封、郑州至洛阳、开封至商丘之间的运河水系,在引进大数据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龙子湖智慧岛、运粮湖引智产业园、西湖文化旅游创新园等项目建设步伐。北轴线文化带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重点突出古镇特色。既要加大以卫河为中心的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与展示力度,着力建设运河历史文化走廊,又要在卫河等适宜地段修复运河生态水系,争取纳入国家大运河复航论证和规划建设范围。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两条轴线附近的古都、古城、古镇的宗教、武术、自然山水等旅游资源,培育大运河河南段旅游品牌,打造大运河河南段旅游带,又要发掘大运河河南段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产品深加工,形成河南特色的文化产业运河带。
(三) 加大三大运河节点古都城市保护与开发力度
大运河河南段文化带中古都、古城众多,在突出洛阳核心地位的同时要加大对郑州、开封、商丘等节点城市的开发力度。要以惠济桥等遗址的发现为契机,加大对古荥阳城、荥阳冶铁遗址、纪信庙等的保护开发力度, 将郑州打造成大运河和南段之畔的休闲之都,并使之成为国家大运河文化带首批示范城市。要以汴河故道、西水门和东水门遗址及其建筑遗迹等为依托,保护利用好开封境内的运河文化资源,将开封培育成大运河之上的宋文化之都,力争进入国家大运河文化带首批示范城市之列。要以通济渠南关段、夏邑段等既有运河河道为依托,尽快修复商丘境内的运河水系,加大生态文化建设,将商丘建设为河南大运河之上的生态名都。
(四) 打造运河古镇文化示范区
明清时期的大运河卫河段,是中原豫北地区商贸活动的经济大动脉,卫辉古城、浚县古县城、滑县道口古镇等一度因运河而繁华,加上开封朱仙镇、中牟万胜等古镇,将其打造成为运河古镇文化开发示范区。为此,要对现有运河河道进行疏浚加宽,并加紧修复相关河堤、码头等水工设施;在对卫辉古城、道口古镇、浚县古县城以及朱仙镇、中牟万胜古镇等地的古民居、古城墙、古道路、老字号商铺、会馆、衙署进行修复性保护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加大对杂技、戏曲以及泥咕咕、年画、麦杆画等创作与展示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充分利用卫辉古城、道口古镇、浚县古县城以及朱仙镇、万胜古镇的古河道、古码头、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北国运河古镇影视创作基地。
三、传承发展河南运河文化的思路与对策
在充分发掘大运河河南段的文化内涵、彰显大运河河南段的文化特色、做好大运河文化带规划的同时,还应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和方法,充分讲好大运河河南段的故事。
(一) 加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力度
要整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以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 洛阳师范学院等相关高校的研究力量,成立河南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及相关研究中心,广泛收集、深入挖掘与研究好与河南大运河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通过课题立项、协同攻关等途径,编撰“大运河河南段文献汇编”“大运河河南段考古集成”,建立“大运河河南段文化数据库”,结集出版相关研究成果,真正弄清河南大运河文化带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要在保护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一些被堙埋的河段进行有针对性地考古发掘,为更好地宣传河南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强有力的资料印证和学术支撑。此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学术考察等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借鉴江苏、山东等兄弟省份在大运河文化 研究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 加大对运河标志性工程遗址遗迹以及相关文物的保护与展示力度
大运河河南段的标志性工程遗址既有洛阳含嘉仓、巩义洛口仓、浚县黎阳仓等为代表的仓储遗址,也有洛阳天津桥、郑州惠济桥、开封州桥、新乡合河石桥、浚县云溪桥这样有代表性的桥梁工程,还有像洛阳南关码头、郑州荥泽枢纽漕运码头、商丘南关汴河码头等标志性码头以及古河堤、古水柜、 古水门等遗存遗迹。在进一步加大对上述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力度的同时,应加大对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及其他相关场馆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保护好利用好河南大运河的历史河道、河堤、码头、桥梁、仓窖以及相关建筑物等遗址遗迹,为讲好河南大运河故事提供令人可信的资料。
(三) 加大对大运河洛阳段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富有生命力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充分挖掘、保护、利用河南大运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收集、整理和研究与大运河河南段相关的民间传说、民间习俗等相关民俗资料,建设民俗展馆、非物质文化展馆、民俗文化园区等,以及走访大运河沿线健在的老船工、老渔民等,收集整理他们对一些与运河相关的历史事件或逸闻的回忆等。这不仅可以为进一步勘测和保护利用河南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而且可以为传承和发展河南大运河历史文化、讲好大运河河南段故事提供鲜活的素材。
(四) 加大对洛阳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相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的统筹与对接力度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河南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河南省文化高地建设等,都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都是近年来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大举措。为此,要将河南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与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和河南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要以大运河河南段的相关遗址遗迹依托,开发运河遗产主题公园,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与旅游、休闲等进行深度融合。同时,还要将大运河文化带的规划建设作为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一个重要抓手,并将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协调推进,连通融合,开创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河南模式,展现河南大运河文化带的无穷魅力。
作者:唐金培,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河南段)来稿。
责任编辑:周经韬(EN069)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