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引进大咖 构建文化湾区

编辑:admin 日期:2018-12-23 09:21:50 / 人气:

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以“花开新时代”为主题,这不仅源于广州“千年花城”的美名,也与广州近年来打造花城文化品牌一脉相承,既体现出对独具岭南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化。
  而就在不久前由广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18广州市加强文化自信与文化管理创新研讨班上,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傅庚辰,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著名电影摄影指导梁明等专家学者也以“加强文化自信”为主题,对以岭南文化、广府文化为源流底色的广州文化品牌建设,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黄蓉芳、沈亦霖
  文化把脉:广东音乐发展的关键是创新
  在文艺晚会舞台上的一曲《岭南风情》,粤剧、潮剧、雷剧、汉剧名家联袂演出,以“新词”唱“古韵”,让人耳目一新。广州是粤剧的发源地,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也给了广州粤剧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向未来,今年9月底,新的广州粤剧院在珠江新城正式奠基开工。
  “广东音乐有深厚渊源和广泛影响力。”在2018广州市加强文化自信与文化管理创新研讨班上,年过八旬、曾经创作《地道战》《红星歌》等经典作品的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傅庚辰谈起广东音乐的传承感触颇深。在他看来,时代在变化,广东音乐发展的关键是要创新。“坚持文化自信,把原来好的精华保留传承下来,并且发扬起来,根据新的时代,社会的要求再创新。”
  至于如何创新,傅庚辰表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音乐的本质是美,要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欢乐,给人以陶冶,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要抓住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去创作,通过现代技法中国化,音乐语言民族化和音乐结构科学化,用作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看来,广州拥有星海音乐学院等全国知名的艺术学府,可在音乐教学方面大胆创新,取得新的突破。
  谈到广州众多文化活动品牌,不得不提从2003年起永久落户广州的中国音乐界唯一国家级综合性专家大奖——金钟奖。作为金钟奖发起人的傅庚辰也回忆十几年前在广州筹办金钟奖的情形。他说,当时,广州已经显露“敢为人先”的特质,中国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可以说是广州音乐事业发展的实力体现,而在此后十多年中,金钟奖的蓬勃发展也成为广州文化繁荣发展的象征。
  两大举措:文艺名师引进与“以美育人”
  正如罗丹之于巴黎,高迪之于巴塞罗那……文化名人往往可以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
  当前,广州正在实施文艺名师引进扶持计划,采取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措施,柔性引进国内文艺大师,例如在本次晚会上登场亮相的雷佳、廖昌永都是广州的文化传播大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渊源,让他们与广州的联结更加紧密,也更愿意到广州举办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而最近频频到访广州参加文学周等活动的青年作家葛亮更是拿到了广州人才绿卡,广州也力争吸引他们在穗开设个人工作室,参与广州文艺创作,为广州文艺贡献力量。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季国平以粤剧为例,建言广州如何打造粤剧名片,扩大粤剧艺术的文化影响力。他认为,粤剧之所以有着如此之大的影响力,离不开一代粤剧大师如马师曾、红线女的个人号召力。因此,当代粤剧发展同样也需要“造星”,培养粤剧的领军人物,这不仅有利于粤剧走向国际主流舞台,更有助于粤剧新秀的发掘与接班。季国平表示,“名角名团”是广州发展粤剧的趋势,广东粤剧院和广州粤剧院都有不少在各种行当中出类拔萃的名家,例如“二度梅”粤剧名家、红派传人、广州红豆粤剧团团长欧凯明就是其中一位。
  而“广州话剧团”的老朋友濮存昕,也十分看好广州话剧中心这个年轻的剧团的发展。在他看来,好的戏剧通过艺术语言达到“以美育人”,广州的剧团发展蓬勃,从演员训练到艺术美育方面都有所侧重,有一股年轻的劲儿,有一种“平易近人的学习态度”,这会让广州话剧厚积薄发,连接北派的文艺潮流与海外的演出市场风向。
  除了引进具有文化品牌效力的文艺名家,广州也正将美育打造成一张“文化教育”的名片。今年9月,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校美育工作提出新要求,把“以美育人”摆在重要位置。广州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在中小学和高校开设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如非遗学堂等,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职业教育。
  而在更为专业的艺术人才培养领域,“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简称“青苗计划”)是由中国国家画院、广州画院、广州美术学院三方共同合作发起的青年画家培养计划。自2013年9月启动以来,迅速成为广州在美术人才培养的品牌,对从美术学院毕业生中遴选佼佼者,对他们提供3年左右的长线扶持,扶持这些艺术“青苗”成长为成熟艺术家,并引进优秀人才进入画院。
  未来驱动: 湾区建设为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注新动力
  打造岭南文化的城市文化品牌,也是构建“人文湾区”重要的文化基础。在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的一开场,无论是穗深港澳四地交响乐团的联合演奏《我的祖国》,还是来自穗港澳三地的歌唱家演唱的《我爱你中国》,都既让人看到了源远流长、同根同源的岭南文化特色,也让人见证大湾区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性、国际性等特点。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既加速了穗港澳三地的文化共融,也赋予广州更为多元的文化生态。
  活跃于国际乐坛的华裔男高音莫华伦表示,《我爱你中国》是海外游子唱得最多、流传最广的一首歌,也一直是他在国外演出中反复演唱的保留曲目。“我有着很强烈的使命感,每次演出必定要唱一首中文歌,把我们的文化带出去。”在他看来,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令大湾区文化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湾区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大家都能展示不同的文化。粤港澳三地能加强合作,也能让音乐领域更加活化。” 来自澳门演艺学院的男中音歌唱家夏先海说。而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表示,大湾区在音乐方面早就互动频繁,现在更是联结得更加紧密。“大湾区城市本身地域接近,有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蕴。
  歌唱家莫华伦说,如今大湾区的文化剧场起码有几十个,在文化资源上大湾区各地都能互惠互利。“一个优秀的演出只在一个城市演就太浪费了。应该资源共享,在整个大湾区巡演。”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表示,通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有助于涵育文艺精品。而著名电影摄影指导梁明则以电影为例介绍,大湾区建设为广州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依托香港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可以建立涵盖大湾区的南方影视基地。“电影产业需要人才聚集,过去十年,香港的电影人纷纷北上,但其实如果把广州作为粤港澳电影人的一个聚集点,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毕竟广州具备电影产业基础,又与港澳地区地缘环境、文化相通。”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