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反思历史
编辑:admin 日期:2019-01-21 09:18:24 / 人气:
“这部小说很早就在心里。”冯骥才说,自己一直关心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写过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解读的那几部小说《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之后,就想写这部《单筒望远镜》,这是一个文化反思的系列。在那个时代,世界的联系是单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着单筒望远镜一般,彼此窥探,却又充满距离感。在最早的中西冲突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悲剧式的问题,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主义,也有文化的冲突。
《单筒望远镜》延续了冯骥才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品质,也尽显他描摹生活的扎实功底,对天津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群体人格进行了多角度全景式的直观呈现,将前三部作品中所写的中国文化的劣根性、中国文化的自我束缚、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进一步深化,并将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对人性国民性的反省推进到了更深处。他坦言:“我反对‘文明冲突论’,所以我让我的主人公在一些章节表现出交流与沟通的快乐。因为在东西文化之间,交流才是符合人性的。正因为这样,才需要对殖民时代文化的历史进行反思,对文明的悖论进行反思。”“历史存在的意义是不断把它拿来重新洞悉一番,从中获得一点未来所需的文明的启示。”
冯骥才去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两部作品,《漩涡里》是他近20多年来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而《单筒望远镜》的出版则宣示着冯骥才再次回归文学创作,“我太热爱文学,我心里有东西要写,必须写。不是我要写小说,是小说要我写。但是我不会放弃对文化遗产的关切,有一些重要的事必须去做,去年做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田野调查和对传承人定义的学术研讨,今年还要举行古村落空心化问题的研讨和一些民间艺术的学术构建。我说过,我不会放弃我们这代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这不是一句话,是一种思想,是历史责任”。
“一个作家不会只写一部小说,写小说的时间不一定要太长,但放的时间一定要长。”他说,“时间长,人物才能活起来。20年来,文化遗产抢救虽然中止了我的文学创作,反过来对我却是一种无形的积淀与充实。我虚构的人物一直在我心里成长,加上对历史的思考、对文化的认知,还有来自生活岁久年长的累积,因此我现在写起来很有底气。”
“我只有一个问题,是我年龄大了。如果老天叫我多做事,就多给我一些时间。”冯骥才的话让现场的读者为之动容。
《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21日第4版 版名:读书周刊
上一篇:山东省配发“流动文化服务车”深入推进文化扶贫下一篇: 师者,当有传统文化之韵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09-02
- 七夕:有情有意有文化08-18
- 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 突出民族文化元素 打造一流特色小镇08-17
- 上海十五年书香绵延 成长为全国文化品牌08-15
- 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文化保障08-13
- 文化消费理论与模式要创新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