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少儿节目浸润点文化底色
编辑:admin 日期:2019-02-21 14:03:52 / 人气:
当电视镜头遇见广大少年儿童时,电视节目不仅为他们开启了获取文化知识、了解华夏文明的新途径,他们的智力能力与知识储备也往往令观众惊叹甚至自愧不如。文化节目开始与少儿节目联手,让更多孩子看到中华文化的绚烂。例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青少年在这个“提笔忘字”的年代重新认识古老汉字的美妙,一笔一画勾写着未来。春节之后如期而至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单独设置了12岁以下的少儿团,为孩子们背诗诵词预留一方展示空间。
而在《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文博类综艺节目成为“爆款”的当下,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那堵墙逐渐被打破,丰富的历史文物成为万众瞩目的“潮流单品”;借助国宝大热的东风,《赢在博物馆》第二季直接将文物展示的受众锁定在少年儿童身上,以选手家乡的博物馆文物为主要考查题目,古老和年轻开始相遇碰撞,让广大青少年领略文物的魅力,让博物馆在少儿和家长之间形成潮流。
文化类节目大多由专家坐镇,对节目内容进行权威性解读;而少儿节目大多轻松活泼,给予孩子们想象力天马行空的驰骋空间,当专业性与童趣碰撞,能够保证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娱乐性,为文化节目面向低龄观众群体开启了新模式,让少儿节目浸润更多文化底蕴。
当前,少儿节目领域面临着节目内容形式与少年儿童的兴趣需求脱节的问题,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节目的寓教于乐,需要在方式上进行创新。目前,部分节目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春节期间央视少儿频道推出的《赢在博物馆》第二季,每期节目虽然是小选手之间的对垒,但是节目将更多镜头用于记录小选手们奔赴自己家乡和对手家乡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的场景,比赛在公布答案之前都留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由他们介绍文物的知识,最终答题得分和比赛结果的比重不断被淡化消解,更多地展示孩子们对文物和家乡的热爱。不论输赢,选手们最终都会收到对方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节目的趣味性,也为文创产业提供了展示空间。
传统文化带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即便是对于成人而言,其中的知识和要义也是艰深难懂,更遑论生搬硬套令孩子们感到索然无味。少儿节目也不应该是“神童”以及“别人家孩子”的秀场,而是在游戏中学习的天地,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国学知识、文物宝藏展示浸入少儿节目,决不能掩盖了节目本身五彩斑斓的童趣初心。
“少年强则国强”,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文化自信和主旋律的弘扬应该及早地进入少年儿童的视野。少儿节目本身秉承着以影像的生动活泼教育儿童的社会责任,应该不断探索文化的深度与广度;而在文化类节目风靡,呼唤学习与思考的当下,文化类节目应该将受众扩大到祖国的下一代当中,让少儿节目浸润更浓厚的文化底色,让少年儿童更好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
上一篇:传统节日搭台文化创新唱戏下一篇: 河北这9个地方入选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湘家荡时光缩影文化展厅即将生动“开讲”-浙江新闻-浙江在线09-03
- 以文化推动经济 探索发展新模式09-01
- 游戏出海:文化走出去新桥梁08-30
- 非遗文化如何传之有道08-25
- 弥勒文化节首次迎来国际分会场08-25
- 七夕:有情有意有文化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