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文湾区” 展现“文化自信”

编辑:admin 日期:2019-04-09 12:44:17 / 人气:

建设“人文湾区”,既是依靠“文化自信”,更是展现“文化自信”。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一个在人文精神及文化软实力方面独树一帜并且成果丰硕的“人文湾区”,就必须真正理解并践行“文化自信”的实质与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展现其对中华文化深邃内涵的积极推崇,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因而“中国有坚定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以上论述着重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指引,发展并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支撑,而推进我国各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更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
因此,文化自信可以理解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体现在其政治、经济及社会实践中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不仅是全民族的共同记忆与历史纽带,更是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是文化的载体,人文精神则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产物,因而文化自信也可以体现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各项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内在凝聚力和共同的人文精神内涵。
近期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及时地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业中“人文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愿景提出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划。从中,我们能够观察到正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这体现着文化自信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且实际的意义。
从规划内容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并从“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四项规划要点。
1
塑造湾区人文精神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表明大湾区的建设需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共建人文湾区”的文化驱动力和内部凝聚力,继承和弘扬该地区文脉相亲的历史人文纽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从而在整体上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可以说,塑造“湾区人文精神”与增强“湾区文化软实力”既是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共建人文湾区”所必须依靠的精神动力。纵观世界,美国纽约湾区成功的金融及商业发展历程表明多元移民文化的交织在其城市文化与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旧金山湾区“硅谷精神”的内涵之一表现为特立独行的“小众文化”对科技创新和时尚潮流的引领;日本东京湾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则离不开一众日本企业追求精致乃至极致的“匠人精神”。若从自身定位与发展历程来看,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大致上可以分别理解为金融湾区、科技湾区与产业湾区,尽管金融、科技及产业在三个湾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交织。而比较之下,粤港澳大湾区所要建设的“人文湾区”很可能将是一个超越单一定位范畴的新型世界级湾区形态。正因为如此,要实践这一人文愿景,就必须依托共同的历史文化纽带,着力塑造共同的湾区文化与湾区精神,并以此为持久的内在驱动力。
2
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则是从公共服务和创意产业两个体系的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出规划构想,不仅要着力培育文化高端人才,更需精心打造创意文化市场,推动形成区域内多个各有优势与特色的文化大都市。例如,香港需依托其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魅力持续“汇聚创意人才,巩固创意之都地位”;而作为快速成长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将吸纳“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大力发展时尚文化创意产业。以发展的视角看,若缺乏创意与创新,文化将变得迟滞而缺乏活力。因此,“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切实关注作为文化载体的人以及作为文化产业载体的文化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同时,不追求同质化发展,而要着眼于“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中的创新与创意。
3
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旨在关注文化交流与青少年群体的亲历与实践,即不仅推动青少年群体之间的交流交心,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为青年人提供各种优质的创业、就业与实习机会,着力培养粤港澳青年一代成为共同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对于粤港澳青年一代而言,由于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文化交流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见面、交谈、走访、参观、写报告的层面上,活动结束后彼此之间往往难以保持紧密的联系,因而实际效果有时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通过研学旅游结合的形式,建立研学基地,为青年人提供“创业、就业、实习和志愿工作等机会”,如此才能增强特别是港澳青年人对国家建设和民族文化的融入感、参与感乃至责任感。
4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则是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中西文化交汇共存的优势,从世界文明与文化多元共存的视角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所能够、所应当起到的交流平台与文化辐射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与文化一直都是开放包容的,与其他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也不曾中断。在主体文化、伦理及价值观体系得以继承的基础上,我们的民族文化吸收多样的外来文化元素,从而使得自身不断发展丰富、延续不断。这一点也恰好体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多元以及制度多样的特质上。作为以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愿景目标的粤港澳大湾区,也只有在与世界不断的交流和互鉴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建成即秉持中华历史文化血脉,同时也包含多元文化元素的新型“人文湾区”。
以上四项规划要点可以看作是在始终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共建“人文湾区”的四项愿景目标和重要使命,而这又必须以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基础。可见,无论是对于湾区人文精神、大湾区文化软实力、青年群体的交心交融,还是大湾区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而言,若没有共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纽带,这一切都将难以实现。因此,归根结底文化是内涵,是根基,更是建设“人文湾区”的基石。若以宏大视野观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以及对共同文化价值观的秉持既是建设“人文湾区”的必然要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文化交流交融、人心互联互通的必然结果;而以区域文化视角分析,对岭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汇枢纽地位的保持与巩固则是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人文湾区”、发挥文化交流平台与文化辐射作用时应发挥的文化优势之所在。
那么,究竟何为“人文湾区”?具体而言,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界定与定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人文湾区”建设?首先,“人文”可以理解为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类活动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包括哲学、道德、法律、艺术、价值观,等等。而以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视角看,“人文”则可以理解为人类文化活动中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体系以及相应的文化符号与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人文”在不同文化群体内有着不尽相同的表现形式与定义规范,但有关“人文”的精神、主义、认知以及规范等无不与“人”“人群”以及“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福祉发展息息相关。因而,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而共建的“人文湾区”可以理解为在大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坚持对共同文化记忆、社会认知、道德规范及价值观体系的认同与发扬,从而在大湾区范围内依靠文脉相亲而促进人心互通,进而形成一个既保留共同文化特质与内涵又实现不同文化元素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和谐湾区。这很可能将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世界级湾区的新的湾区形态,一方面即有尊重“两制”差异的国家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又有文脉相亲的内在禀赋;同时,既包容不同的文化元素,更蕴含着我们对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尊崇与自信。也只有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人文湾区”的建设过程中实现对“湾区人文精神”的塑造。
因此,建设“人文湾区”,既是依靠“文化自信”,更是展现“文化自信”。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一个在人文精神及文化软实力方面独树一帜并且成果丰硕的“人文湾区”,就必须真正理解并践行“文化自信”的实质与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粤港澳三地必须共同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本地区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对湾区人文精神的塑造首先建立在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之上,并将青年一代的相互认同与交心交融当做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人心愈发凝聚的重要基础。惟其如此,建设“人文湾区”才能够在最大的范围内凝聚最广大的人心、形成最有效的共识,进而形成建设“人文湾区”的第一推动力。
世界局势,多变多端。而当早已相互依存的世界面临各种矛盾与危机之时,诸多反全球化、去全球化乃至逆全球化的现象却频现西方社会。这是否也恰恰表明一定程度上西方社会在制度、机制乃至文化上自信的部分缺失?比较之下,中国在变化中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并始终坚持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同时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其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的“四个自信”。在不断推进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的时刻,定位新时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亦是我们坚持并践行“四个自信”的一个鲜明体现。而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更是历史所赋予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时代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同心相向、共建“人文湾区”正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对这项伟大时代课题的具体呼应。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一个践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新型“人文湾区”,不仅能够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在文化实践中塑造出共同的湾区人文精神,从而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不断前进中的中国增添更加丰富、更加绚丽的人文魅力。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