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联社:单霁翔让故宫“活”起来,文化也需要经营
编辑:admin 日期:2019-04-16 08:49:57 / 人气: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中新社发 丁继敏 摄
评论摘编如下:
65岁的单霁翔“出宫”了。这位替故宫博物院“看门”7年的“网红”院长日前卸任,留下一座已然“气质”大变的“网红宫殿”。
近600岁的故宫,近年来一扫正襟危坐、高冷沉闷之气,愈发“萌”态可掬、青春时尚,一举一动都牵动亿万“粉丝”的心。这背后的主要推动者如今离任,故宫未来之路将如何继续,成为每位关心故宫的人心中最大的疑问。
4月2日晚,“景禧灯华——故宫万寿灯天灯宫灯复原品公益拍卖”在故宫乾清宫广场举行。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单霁翔任内的一系列开放之举,将一座“久居深宫”的老式博物馆“唤醒”为民众争相打卡的“网红胜地”。开放午门中央门洞、实行全网购票、增设座椅和卫生间,令观众享受到更便捷舒适的参观体验;开放夜场、扩大开放面积、展出更多文物、推出更多展览,令观众与故宫有更新鲜、更深入的接触。故宫,变得更加主动了。
单霁翔将这种主动,归因于守护尊严:给文物以尊严,所以清理、修缮、展陈;给观众以尊严,所以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做“有温度的博物馆”。故宫的“贴心”之举迎来观众的热情回馈。2012年至今,故宫已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亿人次。
当然,故宫的开放不止于高墙之内,各式文创产品、App、纪录片、综艺节目将故宫文化带出博物馆,“飞入寻常百姓家”。新的传播形式为传统文化解锁了新的“打开方式”。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令隐身于幕后的文物修复师们一夜间成了年轻人的“男神女神”,2018年就有上万人报名希望到故宫修文物;成立于2004年的故宫志愿者团队,在13年后通过《国家宝藏》节目火遍中国;各类文创产品一经问世便成为“网红爆款”。故宫,成功点燃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故宫角楼餐厅于2019年大年初一正式开业,产品以火锅为主,从开业至今店内一直处于排队状态。菜单像圣旨,三月份都已经预约排满。图片来源:东方IC 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
但同时,质疑之声亦随之而来。作为一家世界级博物馆,故宫文化是否应该“自降身价”成为大众文化,甚至成为大众的文化消费品?事实上,若有一天,故宫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真的成了妇孺皆知、街谈巷议的大众文化,那才是文化中国之幸。但要实现高深文化的“降解”和普及,势必先要以民众喜爱易懂的形式进行交流推广,接触和接受是理解和传播的前提。
文化,也需要经营。如何让经典文化不再只是曲高和寡的历史遗存,而是融入当代人的真实生活中,成为可以感知、可以讨论、可以应用的当代文化,进而真正“活”起来、传下去,是故宫等文化机构正在探索,也应继续探索下去的课题。故宫的“网红”之路,正是中国国民的文化求索之路。巨大的文化市场正待更多有专业、有创意、有品质的文化供给来补充养分。
今年3月,故宫火锅在争议声中停止供应,故宫高歌猛进的路上首次响起警铃。由网民发起的这次“纠偏”,正说明了普通民众对故宫文化的认知与保护;而故宫的及时叫停,则为扩展经典文化外延的标尺划上红线。曾有评论担忧故宫因“网红化”而过度商业化,如今看来,有“宫里宫外”的双重保护,“众卿”可安心矣。
故宫博物馆应该是什么样的?单霁翔曾这样回答:“我认为应该是人们喜爱的博物馆,人们在休闲的时候不是在博物馆里面,就是在去故宫博物院的路上。”期待中国有越来越多人们喜爱的博物馆。
上一篇: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下一篇: 风语筑营收净利双增 深耕文化科技领域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2018“第二届天府文化论坛”举行 共话公园城市文化特质08-29
- 中国·呼和塔拉蒙古马文化艺术周在呼和浩特拉开帷幕08-28
- 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 突出民族文化元素 打造一流特色小镇08-17
- 大力推进文化惠民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08-10
-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新知新觉)08-09
- 丰宁坝上草原文化节开幕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