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如何飞入百姓家?上海地情方志是值得深挖的富矿

编辑:admin 日期:2019-05-18 09:37:37 / 人气:

有人说,上海就像大海一样,宽广无垠,深不可测。有关上海的知识,也是浩如烟海,不可穷尽。如何让准确的海派文化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记录上海光辉历程,地方史志从未缺席,大量的史志文献成为上海史志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以“上海史志文化传播与推广”为主题的研讨会在沪举办,来自上海历史学和史志学的专家就上海史志文化传播推广重要性、必要性及思路、举措展开热议,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谈到,传播推广史志文化是打响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研讨会由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上海通志馆承办,《上海滩》杂志编辑部等协办。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民荣说,地方志是由政府组织编纂,全面记载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史料文献,具有完整性、系统性、权威性特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传播和推广上海史志文化,就是要讲好上海数千年文明史、上海革命斗争史、改革开放发展史,增进大家了解家、熟悉家,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爱家的热情。
上海历来重视地方志开发利用,现存上海地区最早的志书是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所修的《云间志》。1932年成立了上海最早的文化机构上海通志馆,柳亚子为首任馆长。1987年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上海启动首轮志书编纂工作,出版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首部省级通志《上海通志》和10部县志、12部区志、110部专志,总字数1亿6千余万字,形成上海首轮新编地方志书“一纲三目”的完整体系,系统梳理上海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全面记载上海解放后的历史与现状。2010年二轮修志启动,将至2020年完成220部志书,对4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进行全面、系统、完整和真实的记录。
“上海在百年前还是个小渔村吗?”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指出,上海历史发展有四个重要时间窗口:崧泽遗址中发现的“上海第一稻”,揭示了6000年前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的遗迹; 1008年上海务设立,首次出现上海的名字,此后建镇设县,展开上海近千年城市发展史;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对外贸易进入新起点,上海发展进入历史转折点;1949年上海解放,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70年来上海的建设发展举世瞩目。
近年来,上海地方志办公室致力于存史“志库”、育人“知库”、资政“智库”“建设,形成文献整理、地情普及、地情研究、方志年鉴研究四大系列16种地方志开发利用系统性产品,出版11卷36册《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以及《补遗》《索引》、12卷《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3卷本《上海六千年》系列读本,《2018年长江三角洲发展报告·江南市镇研究》等。市方志办与复旦大学签约,联合成立“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打造全国地方志事业高端发展平台。“上海史志文化是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基础,传播和推广史志文化对进一步打响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说。
在学者熊月之看来,史志文化传播推广应列入市委市政府一项重要文化工程,打造立体宣传效果,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同频共振氛围,让史志文化热起来;组织开展读史用志活动,让大部头的志书活起来;开展“海上名家系列口述访谈”,让历史的精彩与感动留下来。
如今,上海正不断加大史志文献的开发利用,使之进一步通俗化,普及化。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通志馆通过保护性、普及性和研究性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文献整理、地情普及、地情研究和方志研究四大系列成果。2019年地方志开发利用的五本最新成果《上海源》《苏州河》《五月黎明》《中国假日行》《变迁与更新的印象》集中面世。
比如,“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献丛书”已出版《中国假日行》《上海租界及老城厢素描》《上海故事》《环沪漫记》,未来将推出《在上海长大——一位德侨的上海记忆》《东方漫记——回忆老上海》《烟雨摩登——近代日、韩游记中的上海与江南》等。
其中“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地情导览》《海上红韵》《海上潮涌》《申江赤魂》《年味乡愁》等。该系列《上海滩》丛书新近推出《五月黎明——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未来将陆续推出《丰碑无名——上海隐蔽战线斗争纪实》《海派之源——江南文化在上海》《城市之根——上海老城厢忆往》等。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