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上海史志文化品牌

编辑:admin 日期:2019-09-04 10:28:24 / 人气:66

要高度重视史志文化的开发与传播,举全市之力,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同频共振的良好氛围,构建史志文化开发传播的新格局。
作为迎接建国70年的重要活动之一, 近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复旦大学召开研讨会,与会专家重新回顾上海解放的历史、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史,就上海史志文化传播推广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思路、举措展开了热烈讨论,对积极打造上海史志文化品牌,重塑城市空间记忆,提出了很多富于建设性与操作性的建议。
重视史志文化的开发与传播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洪民荣指出,史志文化是中华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编史修志是保证中华文明不断流的重要纽带。要高度重视史志文化的开发与传播,举全市之力,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同频共振的良好氛围,构建史志文化开发传播的新格局。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指出,地方志是国粹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时代奋斗的画卷,伴随着民族历史代代相继。最近在与越南国立人文社科大学沟通中,他们专门提出来,复旦大学能不能帮助他们编纂地方志。可见,不仅是在国内推广地方史志的编纂和应用,还可以与周边国家展开更多地交流和合作。
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指出,传播推广史志文化首先要考虑好东西、好内容由谁来讲,怎么讲,要根据对象来讲。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传播与推广要有针对性和生动性,要让读者喜爱。其次,方志是静态的、冷的,是长线,不是马上就会用的,静态的怎么动起来,活起来,冷的怎么变成热的,如何使自己有趣很重要。最后,传播和推广的目的是什么,情怀是什么,要从事实判断出发,深入到价值判断,由历史看现实,从世界看中国,看上海。
上海史志文化的短板在哪里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认为,为什么至今还有人说上海在百年前还是一个小渔村?这与上海史志文化不普及有关。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其一,上海近代以来客居远远多于土著,占15%的本地人口通常在上海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占主导地位,而大量有影响力的外来人口又不太重视上海历史。其二,近代上海人是在短时间内快速从其他地方汇聚而来的,在这里毕竟是双重身份,对上海缺乏认同感。其三,当代上海整合时间短暂,其中的10个郊县划到上海是1958年,至今松江和嘉定部分原住民仍不承认自己是上海人。其四,上海的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比如1912-1926年间,就有一大批留学美、英、韩、日的学者聚集在此讨论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之道。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认为上海其实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而且其行政区划一直有变动,再加上还存在一个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深层次就有一个身份认同问题,导致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历史关心不够。如果人们对所生活的街区都不熟悉,谈何了解整个上海大历史?另外,对上海历史的理解和诠释要统一,上海之根到底在哪里,哪条河是上海母亲河,对此要有定论,此外上海史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要有一个统一的整体规划。
上海史志文化如何推广
复旦大学教授巴兆祥认为,史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需要做些制度设计,可以在公务员招聘中加入上海地方史志文化内容。2006年始教育部已推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可请上海教委在整个研修课程设计中纳入史志文化遗迹,让青少年在阅读和实践中了解、热爱地方文化。还有就是需要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可在市政府文化工程或上海哲社课题中专门设一些子项目。另外还可搞大学生辩论赛,让社会上了解史志文化究竟是什么。史志文化推广不仅是地方志系统、文化系统、高校系统的事情,更应该是整个上海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符湘林提出,应做好史志文创产品,让来上海的海内外游客有兴趣带回家,口耳相传;要注重设计文化旅游线路,把各种历史遗址融进去;还要重视口述,把上海文化故事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
史志文化与文化自信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指出,上海是一座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上海历史发展有四个重要时间窗口:崧泽遗址中发现“上海第一稻”,揭示了6000年前在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1008年上海务设立,“上海”首次出现,此后建镇设县,展开上海近千年的城市发展史;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对外贸易进入新起点,上海发展进入历史转折点;1949年上海解放,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建设发展举世瞩目。
华东师范大学仲富兰教授认为,要重视土地记忆,比如说长宁、青浦、闵行交接的地方,现在叫大虹桥,其实那块地方是吴淞江很重要的流域。再如,上海这个地方尽管空间不大,但为什么能够包容各种各样的信仰与文化?此外,上海人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始终不卑不亢,崇洋而不媚外,即便当初看到外国人也不叫“洋鬼子”,而是叫先生。这说明今天的上海能够成为国际大都市,能够这样发展,必然和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
应力推百姓讲史基层讲史
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认为上海的史志文化传播需要重心下沉,因为整个上海就是一个历史博物馆,就是一个叠加的通志博物馆。这里的每条街道、每个社区、每条马路都有血泪史、光荣史。要尊重历史,动员每条街道、每个居委多侧面多角度地编写自己的历史,这样才能增加历史的真实性。编历史的过程就是推广历史。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东指出,要把地方志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让社会有史可鉴。比如红色文化,一定要讲明白上海解放为什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三大战役后,毛主席为什么到上海解放时才写社论?因为上海解放就意味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推翻,才是全中国的胜利。还有乡土文化,比如南市区所有的名字都和黄浦江有关,从十六铺开始的董家渡一路走到东环老城厢,414条马路名字都与当时的业态有关,通常是前面做店面,后面做工坊,因此每一条马路都是一个行当。因此要动员大家深耕细作身边的志与史,既能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能在爱国大情怀与爱家小确幸的统一中完善人格,这非常有意义,也非常必要。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