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的文化根基
编辑:admin 日期:2019-12-19 12:49:21 / 人气:
通读这一《决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跃然纸上。这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的力量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深刻领会“中国之治”的文化根基,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领会《决定》精神,坚定推进改革信念,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掘源源不断的支持力。
中国的文化基础,是提出和走向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深厚底蕴
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成过程,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历朝历代的志士仁人所倡导的“天下为公”,早已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图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长期以来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骨髓;五千年文明积累下来的“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治国理念,已成为民族的共识。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丰富的莫过于民本思想。人民群众对和平、美好、富足、安宁的生活追求,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丰富的表达,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把自己装扮成“代天行治”的天子,也不得不宣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为国家的治理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励精图治所凝结起来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今天推进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牢固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义无反顾地把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历史大任扛在肩上;为了这份承诺,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在艰难曲折的民族复兴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闯关涉险,克服一个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难关,创造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浴血奋战,建立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努力探索在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道路并取得成功,使中华民族又一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初心的选择,又不囿于传统、现成的经验,勇于创新,大胆开拓,走出了一条以持续的改革开放为动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吸纳能力,使“中国之治”从紧跟世界潮流到逐步引领世界治理的发展方向。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人类文明,并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成果发展和壮大自己。这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进步、愈发生机勃勃的奥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气。
新时代文化深入人心,为实现“中国之治”打牢了文化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变迁的七十年,清晰地展现了一条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阔步迈向强起来的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大发展大繁荣,为新时代的“中国之治”夯实了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为“中国之治”描绘了伟大的愿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伟大复兴梦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这一宏伟目标很快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奋而赴之方向。“追梦人”,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鲜明印记。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以自己“一心为民”的宗旨、无私奉献的品格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高度自觉,赢得了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正风肃纪纠“四风”、铁腕反腐、强化理论武装、从严管党治党、扎紧制度笼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逐渐形成,党内政治文化得以重塑,党的形象在人民心目中更加高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极大改善。
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和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奇迹。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下,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难题,做成了许多过去想做而没能做成的大事,破解了许多一直困扰国家发展进步的困局。“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识。
党的十八大概括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逐步成为规范全民思想意识和行为取向的指针。“人民有信仰,国家才会无坚不摧的力量,民族才能迎来伟大的复兴”,已经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理念。
改革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全民的共识和推动改革深化的动力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帷幕,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勇气,发起了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深度改革,敢于冲破固化的利益藩篱,触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换来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制巩固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就是要从制度体制的改革中求发展,从制度体制的建构中谋稳定,从制度体制的优化中抗风险挑战。
“中国之治”的区域实现,必须充分挖掘区域文化的支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固然是国家整体发展的体现,但其具体实施必须落地、落实、落细,体现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就需要在整个大文化环境中,充分利用区域的小文化环境,实现文化与现代治理的高度融合。
一是利用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开展“中国之治”的时代意义、基本要求、重要领域和推进步骤的宣传普及,使之能够深入人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全面改革的推动力。《决定》擘画的蓝图只有成为人民的夙愿,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改革的动员,必须同地方文化相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要用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话语体系,传播《决定》的精神,解读《决定》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区域实际,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治理的效能。
二是要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特定内涵与区域治理发展高度融合,使身边群众实实在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凝聚起“中国之治”的文化共识。国家治理的效能是通过具体的事实来体现的,《决定》所强调的十三个制度领域的“坚持和完善”,关乎国家及其每个区域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关乎祖国的统一和外部环境的稳定。因此,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必须以人民在具体的区域或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为取向,使改革始终成为全民的共识。
三是要深入挖掘区域传统文化当中社会治理的积极因素,推进其实现现代转换和创新,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厚积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色。国家、民族是一个永续发展的过程,国家治理也是昨天国家治理的继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同样的,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形成了良好的传统,都是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用好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20年,澳门文化发展更有为下一篇: 延续历史文化脉络 探寻贵安“前世今生”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四川攀枝花供电公司推动企业文化落地落实09-04
- 湘家荡时光缩影文化展厅即将生动“开讲”-浙江新闻-浙江在线09-03
- 我省集中开展整治“帮圈文化”专项排查08-31
- 沙河口区文化产业振翅高飞08-21
- 草原无限美 文化永传承08-19
- “水族卯节”走进贵阳展示独特文化魅力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