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臣:书业的衍变与文化传播

编辑:admin 日期:2020-04-25 11:19:27 / 人气:

4月11日,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出版研究院联合主办出版论坛,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李建臣为本校研究生做专题讲座,通过腾讯会议和B站平台现场直播,同时向社会开放。兹摘要发布。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首先对书业的概念做一个说明。这里探讨的书业是广义概念,泛指人类以文字为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或行为,包括多种形态载体介质。
“书”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书写,后引申为写出来的成果、作品,如文书、信函、简册、典籍等。所以书业与文字密不可分。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从最初零散的表形会意符号,到最后成为大家公认的交流工具,经历了数千年漫长过程。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成熟的文字。
文字既是人类思想成果的体现,又通过交流进一步促进人类思想发展。所以书业与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思想创造力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考察人类文明史我们发现,每个社会或每一种文明的繁荣,都与那个时代文字的进化程度同频共振。甲骨文时期汉字有4500多个,到东汉《说文解字》时有约1万个,翻了一番;到《康熙字典》时有47000多个,又翻了两番。从不同时期汉字的数量,也可以反映出我们民族在不同时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状况。
历史上有许多文字著述影响深远。我们今天主要聊聊楔形文字、希伯来文、梵文、拉丁文和中文,浮光掠影地领略一下这5种文字及著述,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何其巨大!
一、楔形文字
先从西亚说起。我们知道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青铜器是在甘肃大地湾出土的一把青铜刀,距今近5000年。其他青铜器都比这把刀晚得多,大多距今3000多年。而在西亚出土的青铜器距今已9000年。西亚作为最早闪烁着人类文明曙光的地区,也最早产生了成熟的语言文字。
5000多年前在两河流域便诞生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最初也是象形文字,但在两千多年的使用过程中,逐步完成了从象形到表意、再到表音的转变,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书写格式则从自上而下、先右后左(类似中国古籍)转变为从左到右。
在书写方式上,苏美尔人以芦苇秆或木棍作笔,笔尖削成三角形,把文字刻写在用黏土制作的长方形泥版上,写完后把泥版晾干,再进行烧制,类似于砖厂烧砖。泥版大小不等,就像我们现代书籍有32开、16开、8开本。现存最大的泥版有2.7米长、1.95米宽。这种泥版书虽然笨重,却可以永久保存。
楔形文字诞生于两河流域,后来逐步成为西亚大部分地区的通用文字,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各地区各时代所改造,衍化为许多不同的文字体系,就像一个老祖宗繁衍了无数子孙。到公元一世纪,存在3000多年的楔形文字便消亡了。
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各种写有楔形文字的泥版或石刻被陆续发现,考古学家们开始关注楔形文字。其中有几位标志性人物:第一位是丹麦学者尼布尔,1756年在伊朗境内的波斯波利斯王宫遗址中发现了楔形文字铭文。他抄录下来并尝试着做了部分释读,于1772年发表。第二位是德国学者格罗特芬德,在解读古波斯文方面有重要突破。古波斯文的形成即借鉴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第三位是英国学者罗林森,破译了贝西斯顿铭文。
研究两河文明的学科叫亚述学。亚述学不但展现了古代两河流域在天文、历法、数学、建筑、文字、宗教、神话、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且揭示了它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亚述学不但因解读楔形文字而诞生,而且解读楔形文字也是亚述学的核心。因为两河文明几乎全部存在于各种形式的原始书籍之中,不像我们研究长城,原物就矗立在那里。
两河流域曾经存在过许多国家,为什么偏要用亚述来命名这门学问呢?因为亚述帝国不仅繁荣和强大,也是泥版书最集中的地方。亚述人不仅对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而且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图书馆,收藏了大量泥版书。这是公元前7世纪的事情。后来随着亚述帝国灭亡,首都尼尼微亦被摧毁。1849年英国学者莱亚德在荒废了2400多年的废墟上挖掘出了古城尼尼微,使无数艺术珍品重见天日,其中价值最大的就是 2 万多块泥版书,内容涵盖宗教、文学、科学、历史、法令、文书等,为揭开两河流域数千年文明的神秘面纱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到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泥版书已近百万块。
楔形文字的代表作品是《贝西斯顿铭文》和《汉谟拉比法典》。1835年,25岁的英国军人罗林森在伊朗西部贝西斯顿小镇附近的峭壁上发现了楔形文字摩崖铭文。他冒着生命危险架上云梯,用了12年时间,把刻在100多米高悬崖上的铭文抄录下来,并全部破译。1850年罗林森发表了《巴比伦楔形文字铭刻注解》,1852年又发表了《亚述史纲》,无可争辩地成为举世公认的亚述学之父。
《汉谟拉比法典》刻在一块2.25米高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由法国人1901年挖掘于伊朗西南部的苏撒古城遗址。苏撒古城原来是古国埃兰的首都。公元前1163年,埃兰人攻占了巴比伦,把刻有汉莫拉比法典的石柱作为战利品搬回了苏撒。后来埃兰王国被波斯消灭。波斯帝国又把首都迁在苏撒。所以这个石柱法典几经易手,现存于巴黎卢浮宫。
法典是3800年前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除了前言后记,正文282条,涉及民事、刑事、诉讼三个方面,内容从个人道德到国家义务、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如盗窃、窝藏、抢劫、诬陷、兵役、租赁、借贷、商贸、托管、人质、债务、寄存、婚姻、继承、转让、收养、医疗、建筑、船业、雇佣、人身伤害甚至理发等具体行为,范围之宽规定之细令人惊叹。特别是法典确立的一些有关债权、契约、侵权等行为以及盗窃他人财产必须受惩罚、损毁他人财产必须要赔偿、诬告和伪证的反坐、法官枉法须重处等原则,均对后世立法有重大影响。
法典出土时有部分内容被磨损。后来在泥版书中发现了法典的相关内容,于是石碑法典得以补齐复原。
该法典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乌尔纳木法典》比它早300年,也是楔形文字,但是不完整,只是一些片段。
二、希伯来文
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的民族语言,十分古老。犹太人的先祖是两河流域游牧族。4000年前他们在族长亚伯兰带领下一路向西,来到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方被称作迦南。他们征服了当地部落,成为这里新主人。这些游牧民带来的语言与迦南当地语言经过融合,形成了后来的希伯来语。
多神崇拜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普遍现象。从多神崇拜转为一神崇拜,是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完成这一信仰方式转变的便是犹太人这位先祖亚伯兰。亚伯兰不仅认准了一个上帝,而且还与这个上帝订立了“契约”:我信仰你,你保佑我。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文明中契约精神的源头或许就在这里。
大约600多年后,民族英雄摩西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在非洲和亚洲两个大陆之间夹着一个半岛,叫西奈半岛。逃到西奈半岛时,摩西自称上帝召见了他,并赐予他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上帝亲手写的十条戒律。摩西把这个“十诫”石板背下山,把内容传达给整个族人,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但是十条显然不够。于是摩西又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撰写了5本书,《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统称《摩西五经》。 “十诫”和《五经》都以希伯来文写成。那个年代人们还无法分清法律、道德、信仰的差别,也没那个概念。所以“十诫”和《五经》既是法律规范,又是道德准则,同时也是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 构成了犹太教的核心,成为这个民族永久的精神支柱和行为指南。千年之后,基督教之花不仅开放在犹太教土壤上,而且《圣经》最初也由希伯来文写成。除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亦吸收了犹太教许多教义和思想。因而可以说,希伯来文因犹太教的创立而不朽;犹太教因希伯来文的记载和传播,而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思想精髓和营养。
元前63年, 罗马共和国开始统治迦南。百年后罗马成为帝国,毫不客气地毁掉了犹太人的都城耶路撒冷,赶走了犹太人。此后二千年, 犹太人被迫流亡世界各地,直至1948年建立了新的以色列国家。
在二千年流亡过程中,犹太人被迫使用寄居国的语言,致使希伯来语逐渐消失。蒙古族作家席慕蓉曾写过一首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歌中唱到“虽然己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唱出漂泊游子期待认祖归宗的心绪和情结。而这种情结居然在犹太人的灵魂深处萦绕二千年没有褪色。
1879年,立陶宛一个叫耶胡达的犹太青年发表一篇文章,提出复活希伯来语,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了犹太人积极响应。30年后,巴勒斯坦地区全部使用希伯来文的幼儿园、中小学和专业学校已达60多所。又过十多年,英国托管当局确认了希伯来语为该地区三种官方语言之一。以色列国建立后,希伯来语毫无悬念地被确定为国家语言。一种消亡了二千年的语言能够复活,这在世界语言史上绝无仅有。一个青年的提议,70年后星火燎原。
三、 梵文
喜马拉雅山雪水向西流淌形成了印度河,向南流淌形成了恒河。远古时期在印度河领域诞生了土著的哈拉帕文明。后来,雅利安人从高加索来到这里,带来了吠陀文明,同化了哈拉帕文明,并且逐步把文明中心从印度河领域转移到了恒河流域。
吠陀即知识的意思。在吠陀文化中,梵天是主宰天地万物的创世神。雅利安人认为自己的语言文字是梵天所赐,故称梵语梵文。实际上梵文源头在两河流域,在流传过程中几经辗转变化,融入一些地域因素、文化因素衍变而来。
梵文在传承印度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作品。其中《梨俱吠陀》成就最高价值最大,是印度文学的源头,对印度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梨俱吠陀》产生于3000多年前,收诗1028首,最初口耳相传,后来由梵文写成。
梵文在传播佛教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当中有一个曲折过程。公元前6世纪,释迦摩尼在创立佛教时明确规定用巴利文传教。巴利文属于地方语言,使用范围有限。在释迦摩尼行将涅槃时,弟子们请示他,说老师您传教49年,都是口耳相传。为了将来更好地弘扬佛法,是否综合大家的学习成果,汇编一个标准版本,以便大家再传播的时候有个依据。释迦不同意,说“如是我闻”。然而实际情况正如大家所预料,弟子们传教时,都是打着佛教旗号各说各的。这是必然的。很多学说有正宗的著作放在那里,还产生许多流派呢,何况这空口白牙的事情。后来不得已,在释迦涅槃数月后,由迦叶主持,阿难主笔,组织500个弟子共同梳理出一个标准版本。大家一致通过的内容才算数,取最大公约数,形成了第一次结集。
为什么让阿难来主笔呢?阿难是释迦的堂弟,记忆力超强。释迦成道那年,阿难出生。到阿难出家时,释迦已讲经20年。阿难出家后,释迦就把以前讲的内容又给阿难补讲了一遍。下这么大功夫,就是想让阿难代传佛法。
此后数百年,佛门弟子又搞过几次修订活动。每次都是数百上千的佛门弟子共同参与。都是用巴利文,把佛经写在贝叶上。
到了公元二世纪,大约释迦涅槃500多年后,印度诞生了一位伟大人物,名字叫龙树,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他不仅把传统佛经研究透了,而且对佛教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创立了大乘佛教,使佛教产生了质的飞跃。
大乘佛教把传统佛教称为小乘佛教。两者差别体现在许多方面,主要有这样三点:1、在对释迦的看法上,小乘佛教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人;而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外,在三世十方还有无数的佛,打造出了一个佛的世界。2、小乘佛教讲的是自我修行,把修成罗汉作为最终目标;大乘佛教则以救渡众生脱离苦海为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目标。你那个船只能坐你一个人,当然叫小乘;我这个船可以坐许多人,可以运载无数生灵从此岸到彼岸,成就佛果,所以叫大乘。基于此,大乘佛教创造了菩萨。3、在教义上,小乘佛教主张“我空法有”,不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人法两空”,主客观皆空,不存在实体本质,事物现象都是虚幻的假象,性空幻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缘起性空。
龙树之于释迦,有点类似于圣保罗和耶稣,或者爱因斯坦和牛顿,一个局限在圈内,一个拓展到了远方。
龙树的著作是用梵文书写的,传播效果又完全不同了。梵文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严谨性和逻辑性。古印度崇尚五门学问,称为“五明”。其中“声明”就是语法学,专门研究和规范梵文的语法修辞;“因明”是逻辑学,探讨梵文表达的严谨性。能够精准驾驭梵文,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层次的标志。逻辑与论辩密不可分。所以在古印度知识界,论辩是常态。龙树是大圣人,首先是一位雄辩家。玄奘去印度取经,也是舌战群儒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辩论体现的是智慧、思维能力和敏锐性,不是狡辩、诡辩。所以佛教作为一种特色鲜明与众不同的哲学思维方法体系诞生在印度绝非偶然,其中浸透着人类一种独到的智慧。
梵文稳定性很强,千百年来变化不大。但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所以对亚洲地区的许多语言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就十分巨大。中国有1000多年翻译佛经的历史。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利用十多年时间,译经98部425卷,主要就是介绍龙树梵文的大乘佛教。汉传佛教八宗一致尊奉大乘佛教为圭臬,藏传佛教亦奉龙树为祖师。
在人类的各种语言中,梵语的发音共鸣性最强,被认为是与神沟通的语言。在历史上,汉语的发音和语法都曾受到梵文影响。菩萨、刹那、和尚、沙弥、禅等大量语言直接来自梵语。
直到现在梵文还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还有一些报刊以梵文出版。在各种古文献中,梵文数量仅次于汉文,排在第二位。
印度大约从2500年前开始以贝叶作为书写载体。玄奘取经从印度带回来657卷《贝叶经》,至今仍珍藏在西安大雁塔中。
四、 拉丁文
拉丁语最初是意大利半岛西海岸一个部族的语言。公元前753年,一位民族英雄在这里建城,并以自己的名字为这座城市命名。传说这位英雄小时候曾被母狼哺育,所以罗马将“母狼乳婴”图案定为市徽。
随着罗马日益强盛,拉丁语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到公元前5世纪初,拉丁语成为了罗马共和国官方语言。在随后二千年中,随着横跨欧亚非的罗马共和国及帝国的建立,特别是在基督教被确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拉丁语作为政府和教会的官方语言,承载着政令和教义,传布于大半个地球。直到今天,梵蒂冈天主教廷还在使用拉丁语。一些学术文章或活动也离不开拉丁语,比如生物分类的命名规则。
拉丁语在二千多年的使用和传播中,不仅自身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结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衍生分化出许多语言,如法语、意大利语、萨丁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形成一个庞大的罗曼语族。
拉丁文著述甚丰,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举几个例子。
1、 十二铜表法
罗马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外族入侵。为了让平民参战,元老院被迫向平民做出妥协,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法典内容广泛,涉及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等方面,包括传唤、审判、婚姻、父权、继承、监护、所有、占有、债务、求偿、房屋、土地等。由于该法典的制定过程自下而上,平民深度参与其中,因而不仅鲜明体现着约束贵族、保护平民的色彩,而且具有强烈的法治思想。作为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为此后的罗马法系树立了标杆,确立了立法原则。公元前451年,法典以拉丁文铸在十二块铜板上,立于罗马广场,昭告天下,开启了法治文明之源。
2、 民法大全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80年后西罗马灭亡。公元526年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继位。查士丁尼是个平民皇帝,登基伊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织一大批法学家,对罗马愈千年的法律法规法令进行全面梳理,编纂一部最权威的法典,3年后完成,8年后做了修订再次颁布。这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又称《民法大全》。法典12卷、4562条,是欧洲史上第一部最全面系统的法典。它不仅确立了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而且门类清晰类别齐全,特别是许多法治原则具有永恒价值,如不能基于怀疑而惩罚、无罪推定、疑罪从无、思想无罪等等。罗马法是人类法治文明的基石,而罗马法的构成,正是始于《十二铜表法》、集成于《民法大全》的千年成果,对人类法治思想影响深远。后世的《拿破仑法典》《德国民法典》《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等都以罗马法为基础。查士丁尼不仅在立法方面名垂青史,而且把东罗马建设得空前繁荣,并且收复了西罗马帝国失陷的半壁江山,使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海,可谓建立了不世之功。用中国传统价值观来说,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3、 古登堡圣经
1454年,德国人谷登堡在美因茨采用自己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印刷了180本拉丁文版《圣经》。其中40本印在羊皮纸上,另140本印在纸上。每本1282页,装订成两卷。印刷活字字母是铅、锌、锑合金。
古腾堡印刷术出现后,在欧洲很快普及开来。在随后50年中,以这种技术印书3万多种,1200多万册。图书生产不仅速度和质量大大提高,而且价格因批量生产而大大降低,发行量剧增,有力推动了欧洲的文化传播。古登堡印刷术所引发的这场媒介革命,被公认是现代史上重要事件,对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比如在科学领域,印刷术大大促进了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意大利首先成为了近代科学中心,但是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仍然受到天主教会的打压。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标志着现代科学中心在英国形成,主要在剑桥。1664年3月,英国皇家学会设立了8个专门委员会,其中一个是通信委员会,专门负责科学家们信函往来和抄送,借此传递新思想新发现。1665年3月6日由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尔登伯格创办的《哲学汇刊》问世,开创了通过期刊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成果的历史。此刊一直延续至今。实际上1665年1月5日法国人创办的一本《学者杂志》应是第一本期刊。但是创办不久即被查禁,昙花一现,所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说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痛。我始终确信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文化空前繁荣,对书籍需求量很大。而且沈括是个科学家,不会瞪眼说瞎话。说这种瞎话也没有意义。但是直到目前,既没有找到毕昇发明的遗物,也拿不出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的证据。而古腾堡印刷机现藏于德国古腾堡印刷博物馆,此外还有49本圣经尚存。所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4、 《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天主教会以修缮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出卖“赎罪券”,说有罪的人只要花钱买了“赎罪券”,死后灵魂依然可以升天堂;多买还可以预先豁免以后犯的罪行;而神职人员在推销赎罪券的过程中还有提成。这样一来,不仅信仰变成了赤裸裸的掠夺,而且赎罪券无形中也成了犯罪通行证。教会的胡来引起了许多虔诚教徒的忧虑和愤怒。其中德国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则公开提出了异议。他在教堂大门上贴出了一份公告,提出了95个问题,以温婉的语气提出商榷,并且在抬头注明了“欢迎辩论”。
但是,路德这个行为还是捅破了天。因为宗教信仰从来都是全身心的、无条件的。在中世纪一千年里,上帝从来是绝对正确、永远正确,而教会则是上帝的化身。上帝是虚的,教会是实的。教民不服从教会便是不服从上帝。怎么可以对上帝的旨意评头品足呢?于是罗马教廷开始施压,要路德收回他的言论和著作,路德没有答应。经过3年的拉锯战,不但双方都不妥协,而且道理越辩越明,教廷的伪善面具被一层层剥下。最后罗马教廷把路德开除了教籍。而路德则自立门户开创新教,由天主教的改良者走向了对立面,并且引发了欧洲许多国家新教的产生。
宗教改革并不是否定宗教,而是反对个别人垄断宗教、打着宗教旗号、以宗教为工具神化自己、凌驾于全社会之上、满足私欲腐化社会。路德之所以成功地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要得益于60年前出现的印刷术,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书本直接洞悉上帝的旨意。实际上在路德之前150多年,英国思想家威克里夫在英译《圣经》过程中,也曾提出过同样的宗教改革意见,但是没有印刷术助力,无果而终。
五、 中文
汉字成熟于商代。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便有了官方记载。但在西周时期,文字与著述都垄断在王室。老子为什么那么有智慧?因为他是王室的书库管理员,有机会博览群书。西周末年战乱,大量典籍流落民间,开启了民智,激活了民间的思想文化创造力,形成了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局面。比如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孔子被赶出家门,生活困顿。然而孔子居然还有机会博览群书。实际上诸子百家中草根出身的人还真有不少,可见那个时代文化真的走进了民间,蕴藏在民间的思想文化创造力真的得到了充分释放。所以春秋战国500年对于国家来说是战乱,对于思想文化则是一次大爆炸大解放。直到今天中华民族还在享受着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果。
秦始皇统一后,希望以雷霆手段彻底把文化掌控在自己手里,于是在焚书坑儒同时还颁布了《挟书律》,严禁民间拥有书籍。这显然不得人心,让人离心离德。因为经过500年的启蒙,文化已经走进社会的每个角落。所以有些知识分子冒着杀头灭族危险私藏了一些典籍,使中华文化没有彻底被切断。
商周至南北朝约1600年,简牍是汉字书写的主要载体。1986年在甘肃天水出土了西汉早期绘有地图的麻纸,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或者说是最原始的纸。东汉蔡伦造纸是个转折点,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西晋后,纸张开始进入社会传播领域,同时一种特殊职业也应运而生:职业抄书人。这个行业存在了1500多年。大家熟知的成语洛阳纸贵,指的就是西晋都城洛阳,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使纸张供不应求。
东晋大亨年间,权臣桓玄发动政变,逼迫晋安帝退位,改朝换代。不到两年东晋复辟。桓玄在位时间虽短,但颁布了一个诏令:今后朝廷公文一律以纸取代竹简。那是公元403年。
雕版印刷术的源头是战国时期的印章。汉代除了官印,私印开始流行,南北朝时则出现了碑拓,这些都可以看做是雕版印刷的胚胎阶段。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问世。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公元868年的《金刚经》。五代十国历史虽短,但雕版印刷广泛应用,对传播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推动“蜀中文学复盛”,书业还有一件盛事,就是后唐上马了一项大型文化工程,刻印《九经》,22年后完成。可贵的是在这期间战乱不断,改朝换代4次,项目却没有中止,堪称奇迹。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时代,书院兴起文化繁荣教育普及,雕版印刷也进入了全盛时期。现存宋版书籍约700本。
1823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华英字典》,但是在马六甲出版。1839年另一位英国传教士理雅各把印刷机搬到香港,印出了首份华文报纸《遐迩贯珍》,揭开了中文近代工业印刷序幕。这对于印刷术的发源地来说也有些尴尬。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以我这里只是简单勾勒了一下轮廓。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