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华文化的忠实守望者

编辑:admin 日期:2019-06-12 08:07:02 / 人气:

北京大学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第4场报告会在京举行。此次报告的主题为“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忠实守望者”,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先生担任主讲。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副教授王成英、贺大兴等出席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美东主持。
  单霁翔一方面介绍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立的由来及其过程;另一方面回顾了几代故宫人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和近年的一些发展举措,幽默生动地阐述了通过故宫人合理的保护与紧跟时代步伐的创新,作为世界遗产的故宫博物院如何传承和发扬好自身特点,做中华传统文化忠实守望者的方方面面。
  单霁翔还结合自己在故宫博物院的工作,解释了主题“寻找与守望”的含义。“寻找”即寻找文化遗产重回人们社会生活的途径,“守望”即守望文化遗产资源的世代传承。单霁翔认为,相较于宏大的馆舍、丰富的藏品、众多的观众,文化遗产资源为人们现实生活作出的具体贡献——一个观众走进博物馆后能获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单霁翔认为,要重新思考对待观众、对待文物的态度,即“给文物尊严”、“给观众尊严”。 单霁翔分享了故宫在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方面的经验,他提到,故宫确立以服务观众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清理门前广场,加设购票窗口,开放更多入口,并采取了设置方位标识牌、定制休息座椅、点亮宫殿等十多项举措。“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的交给下一个六百年,希望人们在这里看到一个温馨的环境,服务好每一位来参观的观众。让故宫的一砖一瓦,一件文物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彰显在文化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单霁翔如此说道。
  作为文化机构,确保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责任。2012年由故宫博物院提出、2013年4月16日被国务院批准立项的“平安故宫”工程主要包括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地下文物库房改造、基础设施改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等7个子项目。此项工程为故宫建立了强大的安全防范新系统——设立了五个中控室,中控室共有65面大屏幕,连接3300个高清晰摄像头,24小时动态监测文物状况;在展台、展柜下面安装防震设施,将易碎藏品装入密集柜;重新布局消防栓系统,提升防雷系统,引入更强大的消防装备。
  对于文物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单霁翔特别提到,文物建筑修缮是一项科学的工作,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历史信息,不改变文物原状,还要保持传统工艺的传承。故宫设立了首家“文物医院”,改变了过去文物需送至专业修复部门进行修复的繁琐过程,给文物以尊严。“文物不被呵护,不被修复,不被保护,同样是没有尊严的。那些被蓬头垢面堆在一起的文物同样只是被简化成了一个数字而已,不被展示便也没有意义。”单霁翔解释道。
  他还介绍到, 为了“给观众尊严”,故宫提升了基础设施、修缮了文物建筑扩大开放的区域和展品,开设了丰富多样的展览,举办了诸如“紫禁城里过大年”等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扩大故宫开放区域和面积,单霁翔表示,这不仅仅是给予观众权利,更是赋予观众文物保护的责任。文物保护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专利,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权利,也都有保护文物的责任。只有将文物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授予权交给亿万人民群众,文物才能安全。单霁翔认为,还应积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开设数字博物馆、体验馆,让更多的人能够“身临其境”进行体验,扩大文物遗产的影响力与受众。
  对于什么才是把文物保护好?单霁翔认为,不是将文物锁在库房里面死看硬守,而是让其重回社会生活,只有人们感受到文物的尊严,感受到文物魅力的时候,才能充分调动公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对于什么是好的博物馆?单霁翔提到,博物馆不是高大的馆舍,而是挖掘博物馆自身资源,凝聚成博物馆能量,不断推出优秀展览,提升公众参与度。只有让公众体认到博物馆对其生活的意义,方能称得上是好的博物馆。
  程美东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单霁翔先生的报告帮助北大师生了解了故宫团队为守望文化、守望故宫,弘扬故宫文化精神所做的大量艰辛、细致、睿智的工作。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绝,就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文化守望人,而文化守望人的文化情怀正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据悉,北京大学1800余名本科生听取了此次报告。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