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亟需在“文化融通”上破题
编辑:admin 日期:2019-07-21 10:17:12 / 人气:
上海素来是以文化融通带动区域发展变革的龙头。在历史上遍布长三角地区的工厂、作坊、商号体系及江运海运陆运网络中,上海是重要枢纽、码头和平台,而维系上海与整个长三角地区在利益责任等多方面达成认同的既是契约,更是文化。融汇了儒道释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整合了本土渔稻文明的江南文化,吸收了西方近现代工商业文明精华的海派文化,以及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实现了中国化实践的红色文化,在上海孕育生长并发展壮大。这些文化的蓬勃发展,不仅为近现代的上海赢得了远东时尚之都、电影之都、演艺之都、戏剧之都、出版之都及“革命摇篮”的世界美誉,最主要的是,为当时长三角地区民族工商业的整体繁荣发展,为积蓄革命力量推翻“三座大山”,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民心相通”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在促进区域沟通协调、助推多地统筹发展方面的权重正日渐凸显。尽管在此过程中,由金融危机引出的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或多或少地让文化相关产业领域受到不少“寒意”,但是文化本身独具的抚慰精神、消弭分歧、融汇共识等“暖心”作用,却在不经意间让“文化及其相关产业逆势上扬”,成为抵御经济疲弱、坚定未来信心的“时代担当”。互联网技术的民用化,数字智能终端消费业态的普及,更让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得以如虎添翼。也正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在2016年发布的相关报告中,明确将当今时代命定为“文化时代”。就国内情况看,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2%,在同期的其他经济领域,平均增长率大多徘徊在6.5%左右。英国大伦敦政府去年底出台的《文化发展战略》就指出: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期间支撑了经济。显然,文化的抗跌性和聚合性不容小觑。在当今全球文化生产尚处于稳步加速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独具的超越经济的生产资源要素配置潜能正在不断释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跨区域文化沟通及“以文带产”项目合作,甚至是最具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领域。当今长三角区域也恰巧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境遇中。
在长三角未来发展的无数种战略选项中,“一体化发展”无疑是能够实现各方受益而不是损益的“帕累托最优”选项。它能够规避区域分化,防止无序开发及恶性竞争,最终实现缩小区域发展落差。在既求效率更重公平的一体化探索中,有些涉及多方利益的一体化沟通协商,即便直奔主题、开门见山,也明显抵不上借文化互融互通交流来破题效果要好。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体化平台是一个超越三省一市各自为政小平台的大平台。多一些区域间先行推进的文化融合,多一些文化繁荣中的“民心相通”,一体化就会阻力减少、事半功倍。上海与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文化亲缘关系,彼此之间语言相通、习性相近、民风相随,人文资源交织重叠,因此在切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方面率先借力文化发展建设来开好局,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这就提示我们:必须整合调动三省一市文化事业产业资源要素集成力量,发挥上海在传媒业、电影业、演艺业、出版业、会展业等多方面的龙头标杆作用,尽快启动并做好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为主题的系列议程设置和文艺长效宣导,让“一体化”在干部群众中变成自觉意识和行动自觉。
《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文化“看似柔弱”,但“润物无声”的力量厚积薄发。继续涵养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让多元文化共生并进,我们一定能书写更加激荡人心的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第四届文化遗产世界大会开幕09-02
- 非遗文化如何传之有道08-25
- 文化消费理论与模式要创新08-08
- 丰宁坝上草原文化节开幕08-08
- 文化和旅游部:25.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扶贫08-05
- 2018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音乐会在京举行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