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径串珠成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编辑:admin 日期:2019-08-05 10:33:44 / 人气: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深调研
编者按:最近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再次加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鼓点,全面推进大湾区互联互通、推动粤港澳民生领域深度合作、加强三地民生社会事业对接合作、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从蓝图落实到行动。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及广东加快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正式“鸣锣”。按照《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今年年底前将建成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等4条主题游径。
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讲好同一个故事的基础;大湾区文化遗产要实现有效串联、三地共建,需要强化互动合作、规则衔接和连通融通。为此,南方日报联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今起推出“湾区追梦 广东行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深调研”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南方日报记者 卢轶 周人果 蔡华锋 郑洁琳
从某一种意义来说,时空可以打破,历史可以串联。
在广州生活多年的香港人姚先生对此颇有体悟,“在中山翠亨村玩耍的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的孙中山,在澳门行医的孙中山,在广州大元帅府救国的孙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走一圈,就可以勾勒出伟人孙中山重要的人生轨迹。”
这条轨迹,即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与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一样,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也将在今年与游客见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正是粤港澳三地系统梳理文物古迹、文化遗产,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活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探索。对广东来说,也将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区域协调提供不竭动力。
新载体
优质资源的有机整合和系统提升
粤港澳地区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先行地;是华人华侨最活跃的区域;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又通过诸多北上驿道连接陆上丝绸之路……散落又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是香港人姚先生得以“用脚学历史”的基础。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仅已搜索出的、和9条拟打造游径相关的点多达1079个。长期以来,数以千计的“珍珠”散落四处,不仅没有串珠成链的相映成辉,其价值也被低估。
去年10月,在澳门举办的世界旅游经济论坛上,广东首倡提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并获得文化和旅游部、港澳各方面的充分认可。这一倡议很快写入了2019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被列入2019年全国文物系统重大工作任务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九项基础工作。广东将通过孙中山革命历史、海上丝绸之路、华侨华人、古驿道等九大主题,把价值突出、保存较好、资源丰富的相关文化遗产有效串联起来。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正是“串珠成链”之“线”,是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得以有机整合和系统提升的新型载体。
更进一步,正如文物放在库房就只有无形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但如果将其放进博物馆,无形价值则会转为有形——发挥教化功能,甚至产生经济效益。游径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扩大了有效供给,形成了价值增量,从而使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游径成为文旅融合的载体。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表示,把更多优质的文化资源转为优质的旅游资源,以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线,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使群众能够享文化、乐旅途。
新纽带共同塑造新时期湾区人文精神
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同根同源,珠江三角洲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千百年来,自然形成了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一起书写了民心相通、同心协力的动人故事。
2019年是粤剧申遗成功十周年。
10年前,粤剧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能先于京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港澳三地形成合力功莫大焉。
当时,三地联合成立了申遗工作组,连工作经费都是三地“众筹”——香港、澳门各出资70万元港币,广东投入人民币80万元。香港知名演员汪明荃为此曾感叹:“三地联合为粤剧申遗,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之所以同样能够得到三地响应,也正是因为它所承载的是岭南人民艰苦奋斗、反抗侵略、向海而生、通达八方、回报乡梓的同一个故事。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得以成立的基础,也是未来能够有效推进的优势。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又是三地联合对粤港澳文化脉络的再梳理,是新时期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的有力实践。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将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正在参与游径空间规划设计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认为,他在做的是一项“跨越时空的规划”,是把淡忘的故事变成人们可观、可触、可感的物质实体,是“让历史照进现实”。
在“现实”逐步成形的过程中,三地可以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合作举办游学等各类活动,深化区域旅游资源共享,构建湾区统一的文旅品牌……
香港旅行社协会主席胡景豪表示,随着未来越来越多人走上游径,一起对话历史、体验文化、享受服务,一起抚今追昔、借古鉴今,一定也会产生更多共鸣,续写湾区故事。
新动能文旅融合新产品有望形成新增长点
粤港澳三地达成共识、大湾区内部合力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无疑是个令人期待的“潜力股”。
这是一场文化和旅游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游径将“文”“旅”融合起来,无疑为市场提供了一种新型产品,有望创造新的需求。市场已经开始“用脚投票”。岭南控股广之旅副总裁文爽认为,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日益受到消费者喜爱,随着游径的落地,将推出相关游径产品。胡景豪表示,不少人希望寻找主流景点之外的旅游方式,相信此类产品会得到香港游客的青睐。
这是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又一个重要机遇。
文化和旅游业在提升消费、拉动内需上具有强力作用,广东已有珠玉在前。与游径异曲同工的南粤古驿道同样是线性载体,它串联城市和乡村,近年经过挖掘、完善后,极大带动了乡村旅游和周边消费,创新了扶贫方式。今年五一,全省14段古驿道重点区域接待游客达165.9万人次,同比增长26.3%。
这也是粤港澳三地推动规则衔接的一次尝试。
“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社会、法律制度不同。要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规则衔接和连通融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作为大湾区建设的组成,也需要打破空间物理隔离,统一建设标准、标识系统等。游径凝聚三地共识,完全可以先行先试,成为粤港澳深化合作的“试验田”。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汪一洋表示:“文化和旅游产业都是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低消耗的绿色产业,也是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逐渐成形,有望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新动能。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要求,广东也将完善用好粤港澳文化和旅游合作机制,促进文旅领域的规则衔接;加大与港澳在文旅方面合作,加强三地对外联合推广力度;推进完成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