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藏粤韵 文化写乡愁

编辑:admin 日期:2019-08-17 11:52:17 / 人气:

2019年初,在梅州市丰顺县汤西镇岳潭村,随着平整土地、修复旧址等建设项目的动工,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曾一度消失长达20多年的村庄,正式进入“重生”阶段。
  “因为地处偏远山区,长期面临‘读书难、耕种难、生存难’等问题,村民纷纷举家外迁,整个村庄消失了20多年。因为乡愁和对乡村振兴的信心,很多在外‘流浪’的村民又自发组织起来,在政策扶持下,开始了对村庄的重建。”谈起村庄过去20多年的历史,现年64岁的岳潭村理事会会长黄佳晓语气中充满唏嘘。
  从悠久的历史传承到一度消失,岳潭村经历了一个古村落的迷茫和失落。从消失再到重建,岳潭村村民开始了对乡愁的寄望和对村庄文化记忆的寻找。这种失落与希望的复杂感情,正是当前很多传统村落的真实写照。
  能够重生的岳谭村无疑是幸运的,南粤大地的山水之间,很多个像岳潭村一样的传统村落,一样承载着历史文化、流传着祖辈的记忆,但它们也许并没有那么幸运。近年来,一些传统村落因为面临着“空心化”等难题,陷入保护开发的困局。
  在构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新型城乡关系中,如何让传统村落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助力,是乡村振兴必须交出的答卷。
  美好生活要留住乡愁
  “穿过稻花飘香的田野,踏上石板路,步入青砖瓦屋,如同穿越了数百年,一个抬头,一个转身,都是古朴又精致的老房子,村中树荫遍地的大榕树,飘着泥土芬芳的路道,还有甘甜纯净的井水……”在2010年出版的《广东古村落》一书中,曾用这样一段文字,对南粤大地的古村落进行了描述,让人无比向往。
  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的,是一笔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里有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寨”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村,有海洋文化的代表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村,有以侨乡和文化之乡著称的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
  广东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所长庄伟光介绍,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汇处,孕育出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风貌的广东古村落。这些古村落集中体现出岭南文化发展的脉络与历史演进,历史文化信息承载厚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都非常高。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广东经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认定的具有保护和开发价值的古村落达到213个,从分布区域上看,这些古村落在广东省范围内的珠江三角洲、潮汕、客家、粤北、雷州等地区均有分布。广东古村落始建年代分布多元,最早的建于秦汉时期,随后各朝各代都有修建,延续至今。
  “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留住乡愁也是很重要的内容。乡愁是乡村的历史文化、村民共同的历史记忆,而古村落则是这种文化和记忆的重要载体。”广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教授汤国华认为。
  正在“复活”的南粤古村
  事实上,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不少古村落都迎来了保护开发的热潮。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面临着困惑。
  2019年1月,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清远市政协主席梁志强提交提案《关于我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建议》指出,全省很多传统村落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地区,大多因年代久远,日晒雨淋,破败严重。除极少数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而得到较好保护外,大多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
  2019年2月,九三学社佛山市顺德区基层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顺德古村落活化存在着建设性破坏,部分古村落已经成为工业区与农业区混杂的状态,一些古村落发展缺乏深入和个性化研究,仅以旅游业为其活化的唯一思路,等等。
  在对全国多个古村落进行走访调查之后,古村落研究专家周华军总结,当前一些古村落保护开发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包括:荒废闲置;千篇一律,毫无地域特色;业态单一,体验性差。一些古村落在保护开发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与当地农民融合难;利益分配纠纷多;建设容易,运营难。
  作为一种珍贵而又脆弱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如何避免古村落消失在岭南的烟雨之中?近年来,广东开启了对古村落的保护开发模式。
  2007年6月,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率先正式启动“广东省古村落”普查、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6批300多个村庄的认定。2018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公开征求〈广东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办法〉意见的公告》,要求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遵循保护优先、规划先行、有序修复、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的原则。一系列政策支持,为古村落保护开发奠定了基础。
  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开发力度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探索,并且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为了抢救当地古村落,佛山市发动对当地30多个古村的活化工程,逐步形成了“全面保护、分期推进、分类引导、分级管理+市场运营”古村活化的佛山“4+1”模式。
  利用当地丰富的秦汉古驿道资源,清远市推进全域旅游、结合乡村振兴,重金投入修复活化利用古驿道,提升清远历史文化遗产影响力。
  惠州针对古村落专门出台《惠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办法》,鼓励和支持各级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在不改变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开发并实现相应收益,“激活”传统村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古村落现在越来越讲究‘活化’,而不是简单修复。”周华军说。在这种思路之下,古村落正在慢慢“复活”。
  以形神兼备为导向,深挖历史古韵
  一座古朴的六角亭伫立在村口,老式的小拱桥静卧于荷花池上,村公园里鸟语花香……走进清远英德市九龙镇活石水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怡然的田园山居图景。很难想象,这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仅仅几年前,还是一个破败、污水横流的村庄。
  利用政策支持,对村庄进行重新规划,发动本村群众筹资筹劳进行建设,建起文化长廊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休闲农庄发展文化旅游,活石水村成为近年来广东古村落“复活”的一个典型。而加强政策支持,挖掘地方特色,发动内生力量,则是其实现华丽转身的关键发力点。
  多位古村落研究专家认为,乡村问题的关键在“人”与“村”的关系。在现代乡村规划建设当中,要保住村的形态,留住村的味道,让村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尤为重要的,是要注重乡村文化韵味的呈现和打造。
  2019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以形神兼备为导向,保护乡村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绿草青的居住环境,重现原生田园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这为乡村建设尤其是传统村落建设确定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古村藏粤韵。古村落里有太多值得挖掘的资源,尤其是古村落发展至今的历史文化,这是每个古村落的独特韵味,值得深入挖掘。
  古村之韵,出自一方水土的长久滋养。而南粤大地上,现代乡村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找到和发掘自己独特的韵味,在构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新型城乡关系中,又是一道必答题。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