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书之重:一座城市的文化支撑

编辑:admin 日期:2019-10-11 09:20:49 / 人气:

 云冈石窟,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公元5世纪造像的高峰,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流传着“云冈在中国,研究在日本”的说法。而近日,云冈石窟迎来新的学术高峰——云冈人用7年时间,栉风沐雨,用脚步丈量,用镜头捕捉,以求索之心解析,一举推出20卷本60万字的煌煌大书《云冈石窟全集》。相较于日本学者的研究,这部大书的视野更加开阔,研究的深度更加入微,一系列全新的理论和发现,填补了云冈石窟研究若干历史空白,成为“云冈学”新的里程碑,一个有着历史意义的民族“争气工程”。
  对山西乃至全国来说,《云冈石窟全集》的面世,是2019年的一个文化事件。为什么要用长达7年的时间编撰一部书?这部大书诞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编撰这部全集经历了哪些艰辛?山西晚报记者走进云冈,了解这部大书诞生的前后过程。
  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注:以下简称《全集》)的出版,是中国学术界的“争气工程”,凝聚了很多专家、学者以及云冈人的心血,也吸引了一些社会人士的参与和关注。日前,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大同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主任赵富义和大同市文联副主席张新明,听听他们怎么说。
赵富义:对云冈一往而情深
  作为大同人,赵富义自小就知道云冈石窟,长大后云冈又成为他向外地朋友炫耀的“珍宝”,每个窟他都如数家珍,“第6窟栩栩如生的释迦故事,第9、10窟富丽堂皇的兜率天宫,第12窟前室正在上演的音乐盛会,第13窟南壁气宇轩昂的七位立佛……”
  工作之余,赵富义喜欢摄影,也喜欢拍摄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尤其是云冈,那些雕刻精美的造像带给他许多艺术的灵感,“每次走进洞窟,与一千五百年的雕刻作品相望,心中的那份惊喜无以言表。我在惊叹北魏工匠们高超技艺的同时,也为他们对佛教的虔诚和执着而感动。这里是我魂绕梦牵的所在。”
  2012年,他与云冈有了更多的交集。当年11月,云冈石窟研究院的张焯院长组织团队编写《全集》,其中摄影是最重要和艰辛的工作。“当时组织了云冈、大同、北京几个摄影团队进行拍摄。我有幸带领大同团队深入云冈每一个洞窟,为这座艺术宝库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赵富义说。
  从那时起,赵富义的生活便加进一项重要内容——和团队其他摄影师相约,每天下午下班后驱车20公里前往云冈拍摄。除了过大年的几天外,几乎全年的休息天和节假日都泡在云冈。为了不影响景区的正常工作,拍摄时间主要集中在夜晚。“冬天的洞窟里寒气逼人,我每次进洞窟前都要换上防寒服,尽管这样手脚还是会冻僵。到了夏天,洞窟内虽然凉爽,但是蚊子却非常肆虐凶狠,胳膊和脸上到处都是蚊子咬过的痕迹。为了抓紧时间,每天游客一散场,我们就进去拍摄,顾不上吃晚饭,一直拍摄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洞窟。”回忆起那段日子,赵富义表示,“虽然艰苦,但心里的那份满足与欢喜,自己最清楚。”
  7年过去了,赵富义所在的团队收获满满,上交了数万张洞窟照片。不过,被《全集》采用的却不算多。对此,他表示,“我们这些编外摄影师的创作,虽然自己相当满意,但偏重了艺术性表达,文物的拍摄规范还需加强。不过,我们已尽到了一名大同人的责任,所有照片都是怀着敬畏之心拍出的。”当然,张焯院长很满意,赵富义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张焯对他说过的话,“摄影师的尽心尽力,我从不怀疑。但我最担心的是大家的安全问题,十几米高的脚手架,为了一个画面而反复折腾,有时临崖悬空,有时伏地缩身,时刻有坠落或闪失的危险。因此,醉心拍照者是你,提心吊胆者是我。”
  今年7月,《全集》正式出版了。这部20卷本的煌煌巨著,将云冈研究推上了新的学术高峰,改写了“云冈在中国,研究在日本”的说法,成为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又一里程碑。这是云冈人半个多世纪的“争气工程”,是整整7年的心血铸就的新高度。赵富义手捧沉甸甸的大本书,忍不住热泪盈眶,浮想联翩,“无论酸甜苦辣,无论荣辱得失,云冈这座艺术宝库已经丰盈了我的生命,已经重新拨转了我的人生航向。”
  虽然不是云冈人,但是经过这七年,赵富义早已将自己视作云冈的一员,他亲眼目睹了云冈大景区的逐年变化,也见证了云冈人为这处世界文化遗产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云冈人的付出,其实何止《全集》这一部研究经典,你看云冈近年的显著变化,就知道他们比当年的修筑者、雕塑家、修行人更执着,更具智慧与勇力!他们从细微处着手,废物利用,解决了大同后工业时代的垃圾问题;雪水雨水回收,保证景区内绿树成荫……”不过,最让赵富义钦佩的是云冈人的保洁意识,“不管是清洁工、园林工、讲解员、保安人员,还是研究院的干部、职工,谁看到地上的烂纸、塑料、烟头、杂物,都会弯腰捡起来,塞进垃圾箱。完全是一种习惯的动作,一种自觉的行动。”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还因云冈废物利用的“过日子精神”,当选“2016——201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在赵富义看来,张焯是一位拥有宽阔胸襟的人,“我在张焯院长身上看到了大同的希望,看到了一位硕学兄长的无私情怀。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量和大理想,我为云冈人的艰苦奋斗精神点赞,为张焯院长的过日子精神喝彩!大同美好明天,需要这样的创业者和守护者。”
  虽然《全集》出版了,但赵富义对云冈的拍摄却没有停止。从2015年起,他和他的团队继续以大画幅摄影相机来拍摄,并参加不同的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摄影展来向世界介绍云冈、宣传云冈。去年,由他拍摄的云冈石窟第18窟大画幅摄影作品“佛手之蹼”,入选《感动与升华——第三届国际华人摄影家联展专集》。今年,他和同伴又以云冈大画幅作品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展,“为云冈做多少努力,付出多少年华,都值得!人的一生,一定是与某些东西牵系相伴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它最终会融进你的血液、你的生命,就像我和云冈。”
张新明:一座城市的文化支撑
  从“煤都大同”转变为“中国古都,天下大同”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年,大同市的变化有目共睹。一座城市的繁荣,往往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核心必定是文化。而最令大同市文联副主席张新明引以为豪的,便是大同辉煌的历史,北魏都城、三代京华、九边重镇,“但物化的文明遗迹,看得见、摸得着的,主要是大同古城与云冈石窟。特别是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同人民心中的精神家园,长久地吸引着我,给了我理解这座城市文化的足够信心。我以为,今天最能代表大同文化复兴品位的,就是云冈石窟大景区。”
  虽然平时去云冈的次数不多,跟张焯院长的接触也有限,但他却清楚地知道云冈正在发生哪些变化,知道张焯在做什么。这是一种文化情结,多年来,张新明总是无法自拔地每天都在关注云冈,关注着云冈石窟的每一条消息,关注着云冈石窟研究院的“领头雁”张焯先生。
  谈起云冈,谈起近年来云冈的发展变化,张新明滔滔不绝,从云冈石窟的学术研究动态到云冈景区的多元文化发展,从云冈石窟文物保护事业到云冈景区的低碳发展,似乎有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感觉。
  近年来,云冈石窟荣获国家级文明单位、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培育试点单位、2017年美团点评最具影响力景区、2018中国品牌旅游景区TOP20强、2018全国5A级旅游景区综合影响力排行山西第一,山西省唯一的全国先进旅游单位等。“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源于云冈人的奉献精神,也源于张焯院长对养育他的这片厚土的深沉之爱。”张新明表示。
  在得知张焯院长率领的团队完成了这一创纪录的学术“争气工程”——他们用了7年时间推出了20卷本《全集》后,张新明第一时间去看了这套书。看着如此厚重的书籍,他心潮澎湃,“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不仅仅是一部云冈文化的著作,而是我们大同一座城市崛起的象征,我们大同人自信自强的象征。这是支撑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灵魂,也是支撑我们大同人筋骨强健的生命养分。衷心感谢云冈人的无私奉献!”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开凿的一座旷世伟作,是公元五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其中蕴涵着深邃而博大的佛教文化艺术。在这次《全集》编写过程中,云冈人真正摸清了自己的家底。他们把1938年至2012年云冈石窟的五次考古发掘,所有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收录于全集之中。从洞窟图像到线描图,再到各类补充性资料,形成了全新的精准的宏大数据系统,使《全集》真正具备了唯一性。过去一直认为云冈石窟共有51000余尊造像,而这次通过精确地清点、计算,云冈佛造像数量达到了59265尊,增加了8000余尊。“难怪大同学者李尔山先生激动地说:‘从考古学角度讲,多一尊佛像也是不得了的。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概念。云冈石窟终于有了自己清晰的家底!’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