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侨乡文化遗产 遇上“一带一路”

编辑:admin 日期:2019-11-19 13:57:48 / 人气:

“传统的根源在哪里?如何实现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传承与融合创新?”14日至15日,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国际研讨会上,一众来自旧金山、纽约、东京大湾区等地的专家、学者、创意设计师、政府管理人员围桌而谈。
专家们各抒己见,就“全球视野下的湾区文化遗产发展与合作”及“文化遗产创新合作,创意湾区引领未来”这两大主题展开探讨研究,为江门文化遗产的创新融合发展与走向世界提供参考与借鉴。
变则可久,通则不乏。专家表示,侨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应用应与时代紧密结合,与世界紧密结合:一方面,基于创新融合的思维,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发展文创产业;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宽国际化视野,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合作交流重要平台作用,配合高定位的顶层设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擦亮“中国侨都”品牌。
搭建大数据平台
传承世界文化遗产
“别后流光飞驶,荏苒数年,久未通音问候,想念殊深”,15日晚上,在开平自力村搭起了一个华侨书信朗诵舞台,10封“侨批”家书穿越百年时空,经由归国侨胞之口,再闻于碉楼群里,昔日五邑先辈漂洋过海、在外打拼的思国想家之情,使台下观众泪水盈眶。
在这场朗诵会里,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与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打破时空限制,执手凝视,给后人带来无限的追忆与缅怀。这是江门对本土“侨”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近年来,江门围绕侨乡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先后建立起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与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推动台山市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入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尽可能保留侨乡文化遗产原生态。
“要保护好文物资源,最重要的是利用,即立足于深入研究、妥善保护的前提下,用更加开放的思维拓展文物资源的内涵与利用价值,让它们不仅仅活在历史中,更能为现代人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文化世界。”国家文物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曙光曾参与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遗工作,他表示,保护好开平碉楼这一文化遗产,就应该让它再次“活”过来,其保护管理与利用可有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发展全域旅游。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也有相似的看法。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2019江门)国际研讨会暨国际手工艺展的开幕式上,他代表商务印书馆与暨南大学、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签订合作协议,启动网络“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大数据平台”课题合作。
“在文物、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利用中,借助大数据技术让文物上网,由单一走向联结,可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一个随手可触的平台。”于殿利说。此趟前来江门,于殿利还有另一个目的,“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侨乡文化资源与艺术资源,它们在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搭建大数据平台的工作中,我们尽可能挖掘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留住中华文化的根,如保护好开平碉楼与村落,就要立足于整个古村落以及附着的文化遗迹,留住那一份特有的侨乡记忆”。
“怎么样通过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推动江门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风采?在粤港澳大湾区里,江门与澳门同属于拥有世界遗产的城市,这是优势也是纽带,两者可在共同的语境之下进行对话和沟通,寻找合作发展的机遇。”刘曙光补充道。
建立国际智库团队
擦亮“侨都”品牌
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发展大会开幕式上,江门签下“侨乡记忆”文旅项目。该项目将以“侨乡记忆”为主题,在江门市主城区一河两岸选址,规划建设一个世界级实景文化演艺综合型平台,具体将规划1大实景演艺秀、10个户外剧场、2大主题乐园、3大主题文化街区、3大主题演艺酒店集群和大型演艺人才培训基地等十大板块,拟打造成为珠三角文旅产业新高地、华侨华人国际交流中心。
近年来,江门深化挖掘、活化本土侨文化资源,不断巩固“侨都”城市形象。
“江门历史文化遗产深厚,有着较好的资源条件,但缺乏知名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彦平表示,大湾区只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算得上是大湾区的“文化脊梁”,江门应抓住这一点做好城市品牌营销,打造侨乡城市文化品牌。
“传统文化不应该只被视作一种元素。江门有很多文化和历史资源,最重要的是深入挖掘潜在、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把优势资源释放出来,经过当代的演绎、发展去创造。因此,解读我们的文化密码才是最重要的。对一个城市来讲,核心定位非常重要,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认为,江门要找准城市发展的定位,要有所传承与创新,结合当代时代特征,加以包装、设计。
“具体可参考成都的城市营销模式,建立专业团队,围绕‘侨’牌做好顶层规划,将资源统筹到一个盘子里,强化活动与活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放大宣传效益。”刘彦平建议,江门作为华侨华人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城市,应建立具有国际视野的智库团队,将起步定位为国际性大都市,应用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最新理念和经验,实现后来居上。
“侨乡文化是江门的也是世界的。”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表示,打造侨乡文化品牌,华侨华人群体是推动文化融合的主体,必须开展国际合作,“不了解东南亚历史文化、不了解欧美历史文化,就不能认识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鼓浪屿、侨批档案的文化内容和价值。开展文化融合类世界遗产保护传承的国际合作不仅仅是保护遗产的需要,更是为了彰显华侨华人对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所作出的贡献”。
建设文创基地
融合发展创意产业
非洲木雕工艺品、日本漆艺吉他、江门白沙茅龙笔……近日,国际手工艺展在江门五邑华侨广场展出,来自伊朗、美国、日本、印度等12个国家20多名手工艺大师、国内16个“非遗”项目传承人来到现场,为市民展示“非遗”的应用与创新。
“做好非遗活化,必须把有故事有题材的事物融入到当代生活,使之吻合青年的审美和消费习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陶小年表示,江门是岭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开平碉楼、广作红木、新会葵艺等在全国工艺美术界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如何让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更大影响,得到更多青年群体的认知和认同,是值得深度思考、研究推动的问题。
“最重要的破局是设计至上。新文创很热闹,在不同的消费领域,我们看到很多青年人主动投入创作产品,但存在一个问题,真正投入和坚持下来的不多,他们与传统艺人之间仍有距离。”陶小年以贵州的蜡染工艺制作为例,指出应有更多的年青创意设计人才走进深山、深入乡土,和传统手工艺人找到融合点,给文创产品的开发应用带来更多设计、创意、技术,共同创造当代非遗传统记忆。
另外,文化与创意产品的融合同样面临着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明分析,数字文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中国当前的文化产业发生巨大的结构性变化,文化生产逐渐从单一个体走向大众化,年轻一代消费群众既是文创产品的购买者,同时也是主动的创作者。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非遗’开发文创产品带来无穷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应配合建设新一代文化基础设施,如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文创平台,为文创工作者提供创作素材,让年轻消费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有机会参与互动创作。”张晓明提供了数字时代里文创产品发展的一种可能性。
日前,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创基地在江门揭牌,旨在团结大湾区各青年协会团体、文创青年群体,围绕青年文创成果孵化、项目加速、创业创新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交流和分享,拟打造成为大湾区青年人才文化创意品牌高地。

现在致电 010-6688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