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炼“颜值” 内修“气质”,文化气韵滋养原乡故里
编辑:admin 日期:2020-02-04 19:01:07 / 人气:
福建 厦门
丰盈书香沁满鹭岛
很多人都知道,厦门被称为“鹭岛”,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而在我看来,这种“美丽”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外表美”,更是一种深刻的“内在美”。
由于本身从事的是文化类的工作,我对家乡的文化建设总是格外关注。在我小时候,厦门也有一些文化活动,不过以大型演出为主。作为一名“小文青”,我到北京刚上大学那会儿,特别羡慕首都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博物馆、展览、讲座……只要我想,总能找到合适的去处。那时候我就想,要是厦门也有类似的活动,该有多好啊!
这次回来,我特别跟在厦门从事文化工作的一位同学聊了聊这个话题。据她介绍,近年来,厦门的文化建设发展迅速,正是外炼“颜值”,内修“气质”。在惠民文化活动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文联和厦门晚报社联合推出的“文艺大讲堂”讲座。据统计,自2013年10月开讲至今,“文艺大讲堂”共举办了近300场讲座,邀请国内及厦门知名艺术家主讲,涵盖所有文艺门类。“比如最近在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举办的书法讲座,就邀请了厦门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介绍了书法和春联文化,也为孩子们学习书法提供了很多建议。”从活动主题来看,“文艺大讲堂”的主题兼顾了文艺品质与群众需求,诸如衍纸贺卡制作、手机摄影教学、走进俄罗斯文学等颇有特色的讲座,用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居民带来了可口的“精神食粮”,吸引了众多忠实听众。
书店作为城市的文化空间,也是为居民提供文化滋养的重要地点。2011年,厦门老牌书店“光合作用书坊”的歇业,曾让我一度神伤——毕竟,在学生时代,我曾有许许多多个下午在此度过。那个时期,全国实体书店的处境都不太乐观,厦门也没有例外。可喜的是,此次返乡,我惊喜地发现:现在,厦门出现了不少新的实体书店。听闻中山路上的中华城新开了一家“十点书店”,就赶紧去看看。这家新店保持了简约自然的设计风格,将吊脚楼、花砖等富有厦门特色的元素融入店中,在选书上也有自身特色,店内摆出的书数量不少。十点书店是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孵化出的书店品牌,在选书上能够定向满足读者需求,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能够开展活动的文化空间。我很高兴地看到,随着实体书店的复苏,丰盈的书香正充溢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在我心中,厦门,不仅是一个美丽的花园之城,更是一个有气质的文化之城。而我更相信,厦门人民的小康生活,正在越来越浓郁的文化气息中,变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白杏珏 文并图
山东 泗水
小村流出“圣源”古风
今年要到婆家过春节,去那个几乎成为我第二故乡的、山清水秀的小山城。腊月二十九傍晚,坐高铁到曲阜东站,一下车最先跃入眼帘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欢迎语。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关系,所有出站人员都要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才可以放行。高铁站距离婆家泗水县还有40分钟车程,刚一出站,前来接站的叔叔就冲我们挥手。在车里,叔叔提及家乡的变化,掩饰不住的自豪。
泗水县属于山东省济宁市,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先贤仲子故里。从地理位置上看,西接孔子故里曲阜,南临孟子家乡邹城,境内有560多座山头、30多条河流、8大泉群,文化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我到现在还记得,家属介绍家乡的口头禅就是“我家有560座山头”。如今,这里的青山绿水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发展出处处可以游山玩水的全
旅游,让我这个外地媳妇每次回婆家前都期待不已:可以去度假了!
以爷爷奶奶家附近的东仲都村为例,小村子紧邻龙湾湖,群山环抱,龙湾落霞为当地十景之一,可以当电脑桌面的水平。这个藏在沂蒙山革命老区中的小山村,原来是石块筑房、黄泥铺路,几乎家家都有人外出打工,墙上刷的广告大都是出国务工的。现在,这个村子成了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里的石头房子里面是酒店级别民宿,门口种满果树,又多了乡间意趣;坐在阅湖亭,可以欣赏龙湾落霞;在陶艺工坊里,孩子们能够一试身手。郁郁葱葱的山林不再只有鸟叫,宁静的小山村开始“动起来”了,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去年夏天的时候,我们还去了附近的等闲谷艺术小镇。建在一个安静小山村里的新潮文创项目,把看惯了北京闹市文创园区的我惊到了。依靠着起伏的山势,这里既有可容纳上百人的音乐厅,还有从旧粮仓改造来的小型文创园,在里面可以读书、喝咖啡,还能作画写书法。因为粮仓的墙体很厚,即使是炎热的夏季也不用开空调。
冬天去山里略显清冷,只能在县城溜达。泗水号称“海岱名川、圣地之源”,所以多以“圣源”命名,颇有古风。家属带我绕圣源湖一周,湖边广场上立着舜帝的超大半身雕像;喷泉环绕的湖心岛上是唐代诗人李白、清乾隆帝等人,都是对此地留恋不舍,并写下不少诗文歌咏泗水的名人。如李白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站在水边,一片安静祥和的氛围,尤其是夜间看着流光溢彩的摩天轮,简直像偶像剧里的场景。
如今,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优美的湖光山色都将化作前行的动力,给家乡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也谱写一曲新时代的赞美诗篇。
本报记者 孙文文 文并图
安徽 合肥
文创激活徽风皖韵
我的家乡安徽省合肥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设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而著称。
这几年,随着巢湖并入合肥,城市版图不断扩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北京生活了20年的我,每次回合肥都不得不开启导航,重新探访这个承载着自己童年记忆的城市。
小时候,我的家就住在老城区的护城河边。传闻当年皇帝为嘉奖包拯,要赏赐半个庐州城给他,包拯不愿接受,却又不便给皇帝难堪,便要了一段护城河,于是包家子孙世代沿河而居,此段护城河便称为包河。如今,这里的包公园不仅是合肥的地标式景点,也是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包大人辞官尽孝、两袖清风的故事几乎每个合肥人都耳熟能详。
包公园向南,穿过遍植梧桐的芜湖路,便来到合肥老城区的核心地带。和高楼林立的新区相比,这里的街巷略显陈旧,却藏着这座城市最市井的味道。在老同学的带领下,从街边不起眼的一扇黑色铁门进入,一栋高近40米的红砖烟囱屹立于眼前。烟囱西侧,巨大的玻璃幕墙后隐藏着工业风的三层建筑,这就是由上世纪80年代一座锅炉厂化身而来的“锅庐Space”,是一间集工作室、咖啡厅、书店及设计师酒店为一体的文化创意空间。经年累月的熊熊炉火给墙面留下烟熏火燎的痕迹,如今却呈现出复古与现代感交织的独特魅力,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氛围。在这里喝一杯咖啡,看一看书,仿佛能触摸到上个世纪的城市辉煌。
新城区的建设可以大刀阔斧、平地起高楼,而老城区的复兴则需要更细致地规划与改造,不能一味地拆除重建。否则,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就会被彻底抹去。这几年,合肥市在老城复兴上颇下功夫,陆续完成了淮河路步行街的提升、城隍庙的改造,在精细化管理中整治背街小巷,让街巷角落成为有绿荫鸟鸣、有老合肥味的公共空间。
对于老合肥人而言,曙光路的一大特色便是早点摊。但因为紧邻曙光路老菜市场,这一带也成了脏乱差一条街。今年春节前,再次走进曙光路,我却发现这里的环境焕然一新,重新规划过的木质早餐亭颇有些徽风皖韵,油茶、饭团、豆腐脑、锅贴儿、牛肉汤……依然还是熟悉的味道。老同学告诉我,这里正在规划打造“小隐于野”文化街区。眼下,沿路的墙壁都已改造完毕,墙面上画着荡秋千、拔河、跳房子等儿时的游戏回忆,让80后的我们颇感亲切。
“你知道合肥现在最网红的打卡地是哪儿吗?合柴·1972!”老同学兴奋地说,“那一片原来是窑厂、监狱,1972年成立了合肥柴油机厂。”现在,在保留废旧厂房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园区进行二次设计,在内部打造了家电博物馆、当代美术馆、创意集市等板块,去年十一开放后,立马刷爆了合肥人的朋友圈。“北京不是有个798嘛,现在合肥也有啦。可惜春节不开放,等你下次回来,再一起去打卡!”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日本爱知县推出新招宣传本地文化 忍者和小朋友一起做体操08-27
- 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 突出民族文化元素 打造一流特色小镇08-17
- 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文化保障08-13
- “亲情中华”夏令营太原营开营 山西侨界青少年感知传统文化08-12
- 马克思故乡举办成都、保山文化展08-06
- 2018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音乐会在京举行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