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编辑:admin 日期:2020-12-31 14:58:17 / 人气:
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东莞市先后建成了东莞图书馆、东莞市文化馆、玉兰大剧院、东莞展览馆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东莞市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所提的“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环境条件、文化特色,合理确定公共文化设施的种类、数量、规模以及布局,形成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要求,推动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东莞市财政下拨补助经费1605万元,撬动各镇街投入资金约4.86亿元,建成了总面积达15.7万平方米的镇街文化馆分馆。目前,全市有12个镇街新建、改建或者规划建设大型公共文化设施。
走进东莞市文化馆石碣分馆,崇焕剧场、崇焕书房、东江之珠艺术馆等场室一应俱全。该分馆自2019年9月开馆以来,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各类培训班230场,惠及群众20万多人次。
在东莞市茶山镇新城公园内,有一家集知识性、趣味性、功能性于一体的文旅融合服务空间——粤书吧。它与城市阅读驿站实行双品牌运营,植入文化培训、体育健身、旅游导赏等内容,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要求各地在人员流动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以及留守妇女和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配备必要设施,采取多种形式,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东莞市以建设高品质、多元化的阅读空间为目的,建设了21个城市阅读驿站,嵌入咖啡店、展览馆等城市空间,灵活引进阅读沙龙、讲座、培训、读书会等服务,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一核多元、分类推进”的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思路下,东莞各镇街文化馆分馆积极发挥“二级总馆”作用,依托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建设文化馆支馆。目前,东莞市已建成373个村(社区)文化馆支馆,有20个镇街实现支馆全覆盖。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表示,文化馆总分馆制对镇街文化阵地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了镇街文化场地不足、老旧、功能空间无法满足需求等问题,也依托总分馆体系提升了服务水平质量。东莞市文化馆南城分馆自2019年1月12日正式启用以来,全年举行近百项活动,免费派送门票1万多张。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和网络建设,提高数字化和网络服务能力。作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东莞市文化馆以国家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为契机,重点打造“文化莞家”平台,为群众提供零距离、多终端公共文化服务。2017年至2019年,“文化莞家”线上服务平台浏览、直播观看人次和微信阅读人次累计超过1923万。2020年4月,东莞市文化馆又开通“云上文化馆”,让市民随时了解文化活动信息,预约、参与文化服务。在清华大学教授杨永恒看来,搭建数字平台目的之一是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数据互联互通,最好要统一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品牌,让老百姓使用更加便捷,东莞在这方面做出了特色。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为此,东莞市各级文化部门通过搭建“中央厨房”,带动基层文化站同频高效“做菜”,不断丰富产品供给。2017年起,东莞启动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连续4年将其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推出“学、演、展、诵、谈”五大项目共20多个行动服务。2017年至2019年,该计划共举办各级公益文艺培训班3742个、精品演出超过2000场、“艺术普及进百村”活动297场,百姓纷纷点赞。
东莞市文化馆通过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百村示范工程等项目强化对分馆、支馆的配送,各分馆也建立面向支馆的配送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到基层,把“菜单”和“遥控器”交给群众。以往各镇街开展培训项目都是靠市级拨款,如今有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各镇街投入的资金大幅增加,培训场次、受益群众分别从2017年的1476场、8.3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2940场、20.2万人次,服务效能明显提升。“活动的质量很高,老师和演员的表演水平一流,希望多举办这类活动。”参加过艺术普及相关活动的石龙镇居民祖兰筠说。
2020年,东莞继续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策划“学、演、展、诵”四大板块1600多场活动。一方面,强化线上供给,如“东莞市民大舞台”“东莞城市艺术time”“一见你就笑”等活动增加了线上展演场次。另一方面,强化点单配送,依托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将1100多场活动免费配送到群众家门口。2020年5月至7月,东莞整合了文化活动品牌“东莞文化四季”和旅游服务品牌“畅游东莞·四季如歌”,举办镇街文旅季、手机摄影大赛、线路设计大赛、镇街创意手信征集、网红景点评选、旅游体验六大项目、500场文旅融合活动。“来东莞几年,感受到这个大家庭越来越贴近我们老百姓。”
上一篇:圈阅2020|“非”上云端,文化火了文物活了下一篇: 智库应大力加强自身文化建设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四川攀枝花供电公司推动企业文化落地落实09-04
- 南师学子调研 新乡贤文化建设09-03
- 第四届文化遗产世界大会开幕09-02
- 在方太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制造的文化灵魂 秦朔访问08-30
- 2018中国(北部湾)海洋经济文化发展论坛在防城港市隆重举行08-28
- 《大中医》蓄势待发 影视取材传统文化或成新潮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