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的革命文化
编辑:admin 日期:2021-08-27 14:18:57 / 人气:
三坊七巷自古是权贵士大夫的聚居地,紧密关联政治。到了近代,与三坊七巷相关的革命活动不断涌现。其中,文儒坊蒙学堂、吉庇巷谢家祠、安民巷、黄巷等成为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革命志士林白水、黄翼云、黄展云、方声涛、郑权等在文儒坊创办福州蒙学堂。学堂分中学、小学两部,学生可在校寄宿,学科中有军事训练。校内秘密组织“励志社”,传阅反清书籍,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记》等。福州蒙学堂是福建省第一所具有进步色彩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是同盟会会员,他们不但在学堂里宣传革命,培育了一批革命青年,还在社会上从事革命活动,救亡图存。著名的黄花岗烈士方声洞、陈与燊、陈更新、陈可钧及生还义士严骥等都是这里的学生。
在吉庇巷谢家祠,先后成立了阅报所、五四爱国运动福州学生联合会。清末革命志士林觉民等人曾在此创办阅报所,组织进步人士学习《苏报》《警世钟》等书刊,接触革命思想。1919年,北京学生“五四”爱国运动消息传到福州,极大振奋了在省城的各校师生。5月6日下午,福州学生联合会(后改名为福建省学生联合会)宣告成立,爱国学生谢翔高被推选为会长兼副总理事。他当时就居住在吉庇巷谢家祠中,因此福州学生联合会会址也设在谢家祠。这里成了福州学生运动爆发点、学生爱国运动的组织指挥中心。第二天,在学联统一部署下,福州各校学生罢课,谢翔高带领学生上街游行。随后的数月,谢翔高不断组织学生抵制日货。反动军阀和亲日派奸商,威逼利诱谢翔高停止领导抵制日货运动并离开福州,但谢翔高不为所动。他们多次把所谓协议书送到谢家祠,谢翔高亦置之不理。1919年11月25日晚,谢翔高遭暗杀,连中7刀,血染谢家祠大门附近。位于同一巷的刘氏宗祠曾是中共党员刘捷生居住地,并成为中共福建省委地下联络站。在1942年至1949年期间,刘捷生奉命带游击队打通了闽江的“地下航线”,组织发动了古田县“澄洋暴动”等。
在安民巷立本弄3号,1926年刚刚诞生的中共福州地委联络处曾设于此。1926年12月,来自广东的革命骨干徐琛随北伐军进入福州,1927年3月,徐琛担任福州地委书记,他的革命伴侣余哲贞担任福州地委妇女部长,两人寓居立本弄3号。位于附近的安民巷53号,1938年2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设于此,直到1938年5月日军侵占闽江口,新四军福州办事处才迁往南平。办事处主要接待军部同地方来往干部,向军部输送干部,办理新四军北上后留守地方事宜,传递战士家书,颁发抗日军人证书、烈士证书,开展抗日宣传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办事处成立后开始领导、创办抗日报刊如《战友》周刊、《老百姓》报、《战时木刻》画报等,积极培育东南抗日力量。
黄巷28号曾经是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中央机关办公场所。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后,黄琪翔、章伯钧等60多位在上海的临委会成员陆续到达福建,与十九路军一起在当地开展工作。黄巷28号成为黄琪翔一家人居住处,也成为临委会中央机关的办公场所。中共中央派出的代表潘汉年也住在此处。1933年11月中旬,临委会参与组织策动了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意在抗日反蒋。这对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福州之所以被称为“闽都”,是因为历史上曾5次被设置为都城。第五次建都就来自于“福建事变”,1933年11月20日福州成为“中华共和国”的首都,存续两个月之久。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文化兴盛中的 责任担当09-04
- 非遗文化如何传之有道08-25
- 入选国家级平台2018“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项目资源库”08-22
- 传统文化变身大学选修“香饽饽”08-18
- 40个优秀剧目 上演戏曲文化盛典08-14
- 陈靖姑信俗 母性文化情牵两岸08-07